《綠色奇蹟》觀後感:奇蹟的代價

《綠色奇蹟》改編自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說,並獲得不少獎項。但在1999年的奧斯卡金像獎競逐上,仍敗給另一部經典《美國心玫瑰情》。

本片雖探討許多主題,包括了正義、復仇與宗教,但我好奇的還是它的分類。中文Wiki將其分類為「魔幻寫實主義」劇情片;日文Wiki則歸類於淺度奇幻(Low Fantasy)。確實,本片並非寫實,因考菲的治癒能力並不存在;本片也不像奇幻大作那樣有著完整的世界觀,因故事發生在1935年的美國,其科技、歷史背景都與史實一致。

雖然有人認為此片探討廢死,但以我的感受來說,卻非如此。當然,《綠色奇蹟》確實可作為介紹死刑的一部電影,但若考慮到整體結構與內容,死刑或司法公正應非其主要議題。

綠色奇蹟,英文名The Green Mile,又稱綠里奇蹟。
《綠色奇蹟》原題The Green Mile,源自從牢房通往電椅室的那片褪色的萊姆綠地板。

我個人感興趣的,是考菲的身世。《綠色奇蹟》片中,保羅雖曾提出疑問,為何沒人知道考菲的過往?查不到任何紀錄?當時得到的答案是,身處經濟大蕭條的時期,人們往來頻繁,資料不全也非怪事。

可當片尾揭示保羅獲得的長生能力後,我驀然理解考菲為何選擇死亡,也不嘗試爭取清白。

既然保羅僅獲得考菲部分能力,就能如此長壽(108歲),可見考菲的年齡可能長。在他漫長無止盡的生命中,必定遇過許多人,擁有許多回憶;但無奈的是,這些朋友終將死去,且考菲必須他們離世,一個接著一個。所以,當保羅問他是否要幫他逃亡時,他說

長官,我累了

厭倦在路上像雨中的麻雀般孤單

厭倦身旁沒有同伴

告訴我何去何從或原因

這暗示了考菲的生命,比我們想像的還久。尤其,保羅雖長壽,但外貌仍會變老;然考菲的外型卻正值壯年,以此能推估其長生能力可能遠勝保羅。綜合這些資訊,我們可以想像考菲雖享有古代帝王夢寐以求的長生,但他終究不是帝王,而是凡人。他無法在一個地方久住,否則會敗露他身上的「奇蹟」,以至於他流浪居無定所,建立的友情來來去去,但也只能踏上孤獨的宿命。

或許對他身邊的人來說,擁有這份能力能催生奇蹟,能讓生命延續。但延續的生命也有終止的那天(例如梅琳達),可自己呢?仍舊是雨中孤鳥,沒有方向,沒有目的。所以對考菲來說,長生反而是種壓力,是痛苦的根源。而保羅最終也體悟到這點,但他解釋為「讓約翰考菲坐上電椅,殺死上帝的奇蹟」的一種懲罰。

或許這樣想,對他來說合情合理,但在我看來,隨便放任奇蹟在地球上痛苦,上帝不是沒有責任就是有著惡趣味吧?既然知道奇蹟的代價,又為何要創造出這種奇蹟呢?

不過,我覺得《綠色奇蹟》這部片倒也沒有那麼深的宗教探討。不如說,史蒂芬‧金透過一個擁有奇蹟能力的人,讓觀眾去思考各種議題:如死刑、生命、司法制度等。畢竟原書長達六冊,電影只能取其部分而重新編排、呈現,但這也形成了另一個問題:死囚怎麼看起來人很好,他們到底做了什麼壞事?

電影版的《綠色奇蹟》確實沒有交代兩名死囚的過往:Arlen Bitterbuck以及Eduard “Del” Delacroix。我Google後才知道,具印地安血統的Arlen是因激烈的酒吧鬥毆而殺人,起因僅是一雙靴子;Del就不同了,他姦殺一名女孩並試圖焚屍,火勢卻蔓延開來,又造成6人死亡。

關鍵在於,電影版未曾提及此事,以至於像我這種沒看過原著的觀眾可能覺得Del的死狀悽慘。可是,一旦理解其犯行後,卻又會覺得,Del被活活電到發爐,也只是剛好而已。我想這應該也是為什麼電影版的《綠色奇蹟》對此隻字不提;假若觀眾知道Del的過往,行刑場面所帶了的省思,可能就不一樣了。

無論如何,若想要更了解《綠色奇蹟》個別角色的過往,只能去讀原著小說。不過六大冊加上譯本難尋、英文閱讀能力破爛,我決定就此打住,別再挖下去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