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貪婪的兩面

《辛德勒的名單》我很早就聽過,只是未曾看。原因無他,一來並非戰爭片,二來對集中營沒興趣。但隨著年紀增長,經歷豐富,世界觀逐漸正常後,就不那麼抗拒此片。

奧斯卡‧辛德勒的故事,就算沒看過電影,也應該聽過一二。他在戰時拯救了一千多名猶太人免於死亡。至於如何拯救的,老實說我也是看完電影才知道。至於有人把辛德勒名單當成「死亡名單」,那完全是種誤解。

本片雖是90年代作品,但以黑白呈現,視覺上讓人覺得回到了40年代。片中唯一有色彩的,出現在驅逐克拉科夫猶太人的段落。當時並不知有何意圖,直到納粹因接近戰敗,下令挖出並焚燒前一年埋葬的猶太人屍體時,那紅色衣服才再次出現。

紅衣女孩在《辛德勒的名單》宣傳海報中出現兩次,由此可知其重要性。一張是女孩站在一群猶太人前方,象徵遭受驅離;第二張海報中,女孩的手握住另一隻想將其拉上來的手。我認同「辛德勒看到紅衣女孩屍體後,萌生了拯救更多猶太人的想法」。因在他遠望克拉科夫隔都時,紅衣女孩在他視線內遊走,可最後他只能轉身離去;等到他再次看到女孩時,已是一具屍體。這衝擊,足以讓辛德勒感到痛苦。於是他決定用他的力量,拯救更多猶太人。接著,就是他向哥特提案並賄賂,要將工廠牽制蘇台德區。

但辛德勒一開始就是善人嗎?不,電影中辛德勒曾說,猶太人工資比較便宜,為何不雇用猶太人。故他本來的算盤,就是成本而已。這帶出一個問題:如果是有良心的商人,會在此時雇用猶太人營利嗎?顯然不會,但這樣就不可能有機會拯救這批猶太人。

唯有貪婪的辛德勒,能抓住這次機運,從戰爭中發財;但諷刺的是,也正因為的他的貪婪,讓他有機會從納粹魔爪中救人。

甚至,有時對於正義、正確的過度堅持,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就好比,那些親衛隊在殺人時,可能不覺得自己有錯,甚至感到理所當然。其結果就是,德國戰敗後成為法庭上的罪犯,不是坐牢就是死刑。當然還有許多人逃過了審判,可對此又能如何呢?

世間運行的道理,非我等凡人可掌握。辛德勒從未想當什麼義人、善人,但在他的野心驅使下,他成為了良善的代表。但辛德勒真的是沒有選擇嗎?我認為他大可在普瓦舒夫關閉時,帶著財富離去,但他沒有,他做了選擇。反之,殘暴的阿蒙‧哥特本有機會展現寬容,卻終究選擇了惡。足見在業力的驅動下,人類還是有那麼一點點的能力去掌控命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