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西線無戰事》觀後感

去年得知將有德語版《西線無戰事》上映時,內心頗為期待。不過等到Netflix上架時,卻因俗務纏身而未能觀看。這幾天終於得閒,便一口氣看完。

然而,新版的《西線無戰事》,並沒有帶給我太多的感動。當然,從一些創新的場景來看,確實向觀眾傳達了「士兵只是犧牲品」的感受。例如,回收死者的衣服洗淨後,分發給新兵;戰爭中的戰死者,只不過就是軍籍牌的總和而已。

但新版卻沒有包默返鄉的場景,而這場景不論在小說或舊版中,都佔有重要地位。透過前線與後方的反差,襯托出同一場戰爭的多個荒謬。新版沒有這場景,只能和其他反戰電影一樣,從戰場本身帶出戰爭的可怖。

新版加入原著沒有的外交角度,以Erzberger這位德國政治人物,帶出德國尋求和平的過程。同時也有個應是虛構的高級將領,代表軍方觀點。

德法雙方在火車廂內談判的場景,個人覺得特別有趣。在互動中,可以看到法國福煦元帥堅定不容妥協的態度。搭配整個敘事脈絡,倒是讓一直在影視節目中代表正義的法軍,顯得顢頇無情。進而,你會了解到二十年後,德軍為何要一雪前恥了。

但這部分,似乎有違於原著雷馬克的本意。畢竟,雷馬可對於高層的政治外交,並無特別的著墨;雖然在書中描寫俄軍戰俘那橋段,他諷刺高層的一只命令,可以讓人互相屠殺,也可讓人言歸於好。

由此觀點,Netflix的《西線無戰事》,不單純是重製版,而是訴求德國曾追求和平,並非一昧嗜血,試圖洗去過往在影視作品中的負面印象。

黃文局《大局》讀後感

作者黃文局先生,生於1949年台南,早年赴美經商,刻苦萬勞,終有所成。2016年,捐贈半生積蓄2000萬美元,在美成立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lobal Taiwan Institution)。

這本書分成三部分,〈江湖秘笈〉、〈武林實戰〉以及〈人生格局〉。主要內容為多年經商技巧分享、對猶太人的認識和給年輕人的忠告。

在此先說明黃文局先生從事的行業。根據書中的資訊,他在美經營批發,早期貨源來自台灣,直到中國興起為止。他的店面在紐約、加州等地,客戶除了美國人之外,也包括了墨西哥與中南美洲人。從時間推算,應該是台灣努力拚出口的年代。至於現在從事進口批發是否仍賺錢?不得而知。不過他在書中自述,從事房地產賺得的錢,比批發還多。由此猜測,後期的主要收入可能來自於房地產。

Continue reading “黃文局《大局》讀後感” »

《怪獸啟示錄》(怪獣黙示録)讀後感

《怪獸啟示錄》(怪獣黙示録)是動畫版哥吉拉三部曲的前傳,如果曾看過動畫版,必會好奇人類是如何被「驅逐」出地球的。本書以調查報告的方式呈現,穿插了訪問內容以及調查者的自述。調查者不是他人,正是三部曲主角Haruo的父親Akira。

動畫版哥吉拉三部曲的前傳《怪獸啟示錄》

有看過動畫的讀者,應該還記得Haruo的雙親本來也要搭上太空船逃離地球,但在最後一刻被哥吉拉追上,整個車隊都毀於熱線。也正是這一幕,讓我不禁想知道人類為何會被逼至絕路。

《怪獸啟示錄》正是這一切的解答。

本書的主角Akira Sakaki是「地球聯合情報軍綜合情報部」的職員。根據他的自述,其任務是蒐集怪獸情資。但並不是直接研究如何打倒怪獸的科學研究,而是大量訪談曾遇上怪獸而幸運生還的人。

報告從1999年卡馬奇拉斯(カマキラス)出現在紐約開始,直到人類在畢爾薩魯多、艾克西夫星人的協助下展開歐洲奪還作戰為止。至於動畫電影中常提到的機械哥吉拉,應該在另一本外傳小說《機械哥吉拉作戰計畫》(プロジェクト.メカゴジラ)才會出現。

Continue reading “《怪獸啟示錄》(怪獣黙示録)讀後感” »

三級的日子

煩啊…

盯小孩寫作業,真是苦差事。順利時迅速完成,不順時千拖萬延。

但幼兒園老師也辛苦,除了準備作業外,也需批改。比起來,這兒算是輕鬆的。

同時也領悟到,孩子大多不願父母教。在學校能好好聽老師的,但在家就得花心思誘導他們。

所以教學這件事,還是需要專業人士啊。

學會敷衍了事的態度

《七個會議》電影與小說

《七個會議》電影版,由實力演員野村萬齋飾演八角民夫

《七個會議》這部電影,改編自池井戶潤的同小說。原書約於2011年左右版,是將連載於電子新聞的專欄修編後推出紙本。2013年曾改編成電視劇,這裡要談的,是2019年的電影版。

我是先看過原著小說後,才去看電影版。感想要言之,即電影編劇重新賦予小說新的血肉,觀後餘韻更勝小說。以下舉出幾點電影與小說的差異,來說明為何我認為電影版比小說更有一觀的價值。

  • 敘事結構

《七個會議》小說版,採取POV的方式,類似告白、冰與火之歌。差別在於,告白的角色所講述的,雖是同一事件,但每個人闡述的內容不同;而兵與火之歌,雖說也是同一時空的歷史變化,但各自身處不同地點,各自有各自的細節。

但《七個會議》,卻是用各個POV,來帶引讀者揭露故事,而且彼此之間的敘事邏輯都能串連。這導致一個問題,每個POV的功能,只在接露事實,故事缺乏一個真正的主角,以及焦點。

所以,日本亞馬遜上有書評說,讀完之後少了些爽快感。我想,原因或許就在於缺少了一個主角之故。雖說,瞌睡八角是最後向媒體爆料的吹哨者,但他僅在開頭跟結尾登場,中間推理與查探的過程,幾乎都是由其他POV來做。

反之《七個會議》電影版則將焦點置於八角一人為主,原島與濱本二人為輔。這樣,讓觀眾更能聚焦於同一組人馬,了解他們努力探求真相的過程,也更有帶入感。但這樣,角色的戲分比重,就得和原著不一樣了。

  • 角色差異

兩者都看過的讀者,應該立刻能察覺原島萬二這個角色,有了明顯的不同。首先,原島雖然對業務會議有所恐懼,但在小說中表現地中規中矩,固然壓力讓胃不舒服,卻也沒膽卻或驚恐之貌。

但電影版一開始的業務會議中,飾演原島的及川光博,卻將這個角色詮釋地抗壓力差,滿臉驚恐,甚至頂不住壓力後嘔吐。要知道,在《七個會議》原著中原島可是接替坂戶,替公司掩蓋弊案的人。他甚至會對私下跑去東明科技的新田發怒。可是在電影版,反而成了畏畏縮縮之徒。甚至,聯絡螺六並回復訂單的人,也由原島換成八角。

會這樣改的原因,我想應該是為了讓觀眾將焦點放在八角身上。編劇的目的,應是壓縮其他POV,將敘事單純化。當然,其他POV倒也不是就此消失,而是戲份減少許多。例如,客服部的佐野,本來應該是實際探查工廠的人,在電影中卻簡單帶過。雖說他確實有查出可能的真相,但頂多被當成一個上層意圖隱瞞事實的犧牲者。

電影版中,原島的設定大幅更動,濱本更是竄升為主要女配角

所以,探查工廠的任務,就轉到原島和濱本身上了。原島從一個不想管事的膽小主管,轉變成勇於追求真相。而濱本,其形象和小說天差地別。

《七個會議》小說版中,濱本只是個在社內推行誠實甜甜圈的角色,他的故事頂多就是認清了心田的卑劣,以及替讀者上一堂簡單的創業課程而已。她只在她的POV,以及故事結尾中稍稍登場一下而已。根本上來說,有沒有她和能否揭發弊案,完全沒有干係。

可是在電影版,濱本的設定雖然相同,但省去了創設甜甜圈商店的過程;她甚至一轉為配角,和原島一起調查舞弊案。而甜甜圈在劇中,也成為了揭發北川和東明科技有所關聯的線索。甚至,當原島退縮時,濱本還扮演了激勵的角色,決意查明真相。

如此變更的原因,可能是為了提升女性在戲中的分量;也可能,當劇中把原島設定成較膽小時,需要另一個角色的刺激,才能合理解釋原島的轉變。當然,我們可以設計原島自己奮發想究明真相,但這需要更多的篇幅,又可能壓縮到八角的戲份。所以最好的選擇,或許就是安插濱本在旁吧。

如此,透過角色重塑,不但簡化了故事,也能讓觀眾更加入戲,更能聚焦。

  • 結局

小說與電影的結局,大致上並無差異。竄改數據的弊案,依舊上了媒體,造成東京建電的改組。然而,我覺得有兩個地方值得一書。

首先,是北川的結局。

《七個會議》電影版中,北川反而在御前會議後,主動向八角提供僅存的不良螺絲,並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懺悔。在事件落幕後,電影交代北川的後續,說他繼承父親的農場,正在開發可以食用的玫瑰花瓣。

反之在小說中,作者都有交代野宮、梨田的下場,卻獨漏北川。這很可能只是單純的遺漏,所以在電影版中,就有了補完的空間。這段新的橋段,也讓電影裡的北川,也比小說中的更帶了人性與人味。

另一點,劇末八角在接受國土交通省調查後,官員要他提供些見解,做為未來防弊的參考。八角說,日本的企業是以武士道的精神為底,重視組織大於個人,以組織存續為優先考量。雖說靠著這點,讓資源貧乏的島國日本存活了下來,並創造經濟奇蹟;但反之,卻也提供了舞弊、竄改資料的溫床,因為組織的存亡超越了個人道德。

這段明顯地,是藉由八角來批判日本企業現狀。原著中無此橋段,應是編劇自行改編的。而實際搜索書中文字,雖有22個「組織」出現,但和劇末八角的話無直接關係;「武士道」則是一個字都未曾出現。

電影將焦點放在八角身上,貫穿了整齣戲;劇末更透過他來帶出主旨。

此一增補,強化了小說較欠缺的主旨。在小說中,這些舞弊與竄改,多源自業績壓力,是屬於社內性質的;小說也無特別點出舞弊背後的文化因素。反之,電影版的這段,彷彿是替整個事件下結論,並提出批判。也許從小說的角度來看,並無特別提點主旨的必要性;但電影明確指出弊病根源,替觀眾總結了本片的主旨,以力道來說,確實更有感受。

最後建議,直接看《七個會議》電影版就好,真的有興趣有時間再去看小說。

《失蹤的女孩:長島連續殺人事件》觀後感

哀傷的故事,發生於紐約長島。下文有雷,慎入。

本片以真實事件改編,該案本無人知曉,直到瑪莉·吉爾伯特-亦即本片女主角-的女兒夏儂有天失蹤了,才意外揭露出一連串的凶案。

之所以說「意外」,乃因警方最初對夏儂失蹤一事漠不關心,但瑪莉不願罷手,用各種極端手段催逼警方動起來;然後,一台巡邏車上的狗兒想拉屎,巡警讓牠下車到路旁拉,卻碰巧發現屍體,揭開了連續殺人事件的序幕。

然而,電影是基於真實案件,本案又尚未偵破,即便片尾找到了夏儂的屍體,也無法在劇中虛構一個兇手,使結局完美。

電影中嫌疑最大的,是哈克特醫生;但亦如同劇中交待,哈克特醫生擁有不在場證明。可是,按照導演的呈現,哈克特醫生涉案可能性非常高-也許不是夏儂的命案,但至少是其他案件。

Continue reading “《失蹤的女孩:長島連續殺人事件》觀後感” »

《東離劍遊記》第一季,雜感

上週,終於看完《東離劍遊記》第一季,也算是了結了多年的心願。

第一個想法就是,沒想到自己意也有聽不慣日文的一日。我是在Friday影音看的,所以並非台語版本。我一度想,日文和台語的中文字幕也許不同,畢竟2種語言本來就有所差異;但比對我的DVD後,字幕是一樣的。

《東離》的編劇是日本人,故創作時應是使用日文。台語配音時,使用的應也是將日文劇本翻譯後的文字,我是這麼認為啦。畢竟,劇中出現了一些正劇少見的用語;例如形亥時常在句尾加上「吶~」、或是「喂喂喂」頻繁出現(印象中正劇也有,但好像不若《東離》頻繁,或者只有一個喂,非三字交疊)。

《東離》,我會將其視為日本動畫為底,布袋戲木偶為表的作品。之所以這麼說,原因在於對武術的設定以及「最終決戰」的呈現。

先說武術設定。

可以觀察到,《東離》中的人,對兵器較為重視。例如殤不患為保護殘雲,在戰鬥中甩出配劍。對手嘲笑他傻,殘雲也試圖將劍交還給殤不患。但殤不患不以為意,反而撿起樹枝當劍,在場眾人嘖嘖稱奇。

可是,在霹靂正劇中,折枝為劍可說是高手的基本招;小兵們被樹枝打傷打死,後方的邪將魔將也不會因此為之驚嘆。別說樹枝,有些高手甚至以指為劍。此外,有些魔頭基本上也未曾配劍,僅以拳腳就能抵擋兵器砍殺,像是《天越》中的百煉師等等。

記得亂世狂刀和戰慄公對戰時,戰慄公還一度認為只要奪下獅頭寶刀,就可擊敗狂刀。結果當然狗吃屎了。

再來說最終決戰。

只要看過幾檔霹靂正劇,大可了解在最後的BOSS戰,主角多半和魔頭戰得平分秋色,經過幾次驚險的交鋒後,僅以身免或甚犧牲生命才能擊敗魔頭。像是最近的向南宮VS西窗月,或是南域篇的鹿狐VS禍麟。

可是,《東離》中的凜雪鴉,卻在決意正面擊敗滅天骸後,就這樣輕鬆擊敗他了-甚至連嘔紅都沒。如果正劇中出現這種場面,觀眾想必吐槽到翻。這種武力與智力皆在頂峰的角色,正劇不是沒有,但通常會隨著時間而往下降。不過,《東離》畢竟是短劇,這樣的安排,對於動漫觀眾應該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我才認為《東離》應該算是以日式動漫為底,台灣布袋戲木偶為表的劇集。

不過,整體來說,至少武戲精彩,沒有正劇那種打混式的交鋒。加上整體的劇情設計相當合理,而且也能替《生死一劍》留下伏筆,所以,視覺與劇情的享受度均令人滿意。

至於第二季,目前還沒看。主要是Firday沒有,得從Pili的APP觀看。從現有的方案來選,199元30天應該是最好的選擇。只是得集中時間在30天內看完,心理的壓力不免有些大。

但,第一季我一週內就看完了,第二季應該也能如此。好吧,未來就找個時間觀賞第二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