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紀錄片《亞歷山大大帝:封神之路》影評心得:失焦的歷史紀錄片

作為一個曾經的亞歷山大迷,看到此片自然興奮。不過,看完整齣六集後,並不推薦。

《亞歷山大大帝:封神之路》整體評價並不高。筆者認為,或許是在敘事上無法凸顯「封神」之路所致。

歷史紀錄片本就有許多視角,像是人物性格側寫、古代文化描述等;亞歷山大的功績,不限於軍事,但軍事成就可能是多數人感興趣之處。亞歷山大一生中有四大戰役:格拉尼卡斯河會戰、伊蘇會戰、高加米拉會戰以及海達斯配河會戰。本紀錄呈現了前三場會戰,但敘事上總覺得粗糙。

撇除格拉尼卡斯河會戰,伊蘇會戰與高加米拉會戰,都是亞歷山大與大流士近距離交鋒的激烈會戰。以往,歷史書描述大流士貪生怕死,在自己處於危險下,就丟下全軍轉頭就走。

不過,本紀錄片開頭呈現的大流士,並非貪生怕死之人,反而勇於和亞歷山大對決。該片解釋伊蘇會戰時,大流士並非怕死逃跑,而是盡一個帝王職責:保全性命,維護帝國存續。

Continue reading “Netflix紀錄片《亞歷山大大帝:封神之路》影評心得:失焦的歷史紀錄片” »

Netflix紀錄片《戀焰焚身:逃離祕教真愛羅網》影評:準邪教的高度控制團體

紀錄片概要

邪教一向是紀錄片喜愛的主題,像是Netflix之前就推出了不少,其中有正統的邪教如《韋科慘案:末日烈火》、以奧修為主題的《異狂國度》等。當然,也有些不是那麼典型的「高度控制團體」如《以高潮之名》的OneTaste。

邪教重則鬧出人命,輕則心靈受創,似乎是任何時代都有的現象。尤其,數十年來社群媒體發達,影音串流與線上會議普及,這些媒介也可能成為邪教的溫床。

Netflix紀錄片《戀焰焚身:逃離祕教真愛羅網》,也是以類似邪教的高度控制團體為主題。「雙生火焰」(Twin Flames)這個團體由傑夫與莎莉亞(Jeff and Shaleia)所創,目的在幫助人們找到其「雙生火焰」-一個和你有很深連結的人,超出了生理反應。我粗鄙地說,就是找俗稱的真愛。

《戀焰焚身:逃離祕教真愛羅網》是一部講述高度控制團體(疑似邪教)的紀錄片。
Continue reading “Netflix紀錄片《戀焰焚身:逃離祕教真愛羅網》影評:準邪教的高度控制團體” »

Netflix《致死方休:跨國情侶弒親疑雲》影評:闡述案情或解答案情?

《致死方休:跨國情侶弒親疑雲》(Till Murder Do Us Part)講述的,是1984年海森夫婦命案。雖已結案但犯人之一Jens Soering仍堅稱自己是無辜的。

紀錄片簡介

1984年,美國維吉尼亞州貝德福(Bedford)郡發生駭人血案。當地知名人士海森夫婦(Haysom)在自家屋內慘遭殺害,由於屋內並無財損,加上手段兇殘疑似充滿恨意,讓人感覺案情不單純。

海森夫婦的小女兒,伊莉莎白・海森以及其男友德國大使的兒子楊斯・蘇寧(Jens Soering)涉有重嫌,並在一年後在倫敦被逮捕。然而,雙方對案情的說法,卻南轅北轍。伊莉莎白指控是楊斯動手,自己雖恨父母但並無殺意;楊斯雖一度在英國認罪,卻在美國法院翻供,指稱兇手是伊莉莎白。

Continue reading “Netflix《致死方休:跨國情侶弒親疑雲》影評:闡述案情或解答案情?” »

Netflix紀錄片《百事可樂,說好的戰鬥機呢?》影評:真的有人想要戰鬥機?

對現代人來說,集點換商品已是日常生活。曾經有陣子,大型超商與量販店都推出過蔚為風潮的集點活動,像是動漫聯名商品、或是高級品牌的不鏽鋼鍋等。這些產品都是生活中用得到的,畢竟不會有人辛苦集點兌換加購,是為了毫無用處的東西。

但是在二十世紀末,卻有一個少年相信,他可以用集點的方式,獲得一台獵鷹式戰鬥機。《百事可樂,說好的戰鬥機呢?》描述的,就是這段在百事可樂歷史上,曾捲起一波話題的前塵往事。

紀錄片故事概要

1990年代,正是可樂大戰的時期。面對品牌權威可口可樂,後起的百事可樂必須用盡方法急起直追。於是,廣告創意與名人加持成為了百事翻身的利器。不過,其中一次的集點活動廣告,卻引發了萬丈波蘭。

Continue reading “Netflix紀錄片《百事可樂,說好的戰鬥機呢?》影評:真的有人想要戰鬥機?” »

Netflix紀錄片《英國明星主播槍殺案》影評心得

本紀錄片《英國明星主播槍殺案》講述了BBC主播吉兒.丹多的謀殺案。吉兒.丹多相當受到當時英國民眾的喜愛,其外型亮麗,神似黛安娜王妃。因此,當她在黛安娜王妃身亡不久後遭到槍殺,讓許多英國人感到不捨。本案因牽涉到北約空襲南斯拉夫的時空背景,加上至今尚未破案,使其染上的幾分神秘色彩。

《英國明星主播槍殺案》共三集,但因整體上節奏較慢,觀眾可能會感到無聊。

內容簡介

本紀錄片共三集,但個人覺得前兩集節奏較沉悶,最精采的是第三集的司法攻防。究其因,在第一集片首時,觀眾就被告知這是個未解之謎。既然是未解之謎,那麼我們就無法感受到真相水落石出時的開放感。這有點澆熄我繼續追下去的動力。不過,對於英國人來說,他們早就知道吉兒.丹多命案是樁懸案,可能較不受影響。反之,對我們來說,期待的就是破案過程、正義得以彰顯之際。

Continue reading “Netflix紀錄片《英國明星主播槍殺案》影評心得” »

Netflix紀錄片《受害者/嫌疑犯》觀後心得:制度不能完全取代人性

你知道美國每年發生約46萬起性侵案,但當中只有30%的受害者會報警,更只有1%的犯罪者會被起訴嗎?何以七成的受害者不願報案,甚至息事寧人呢?本片《受害者/嫌疑犯》似乎能給你一個答案。

片中,非營利組織調查報告中心(Center for Investigative Reporting)記者瑞秋.德.利昂(Rachel De Leon)發掘一連串性侵受害婦女,在報案後卻被警方當作謊報者起訴,深陷牢獄之災。利昂不解其由,便展開了獨立調查。本片以利昂作為主要受訪對象,透過她挖掘美國司法制度的缺陷,以及警察對性侵案件的草率態度。

《受害者/嫌疑犯》訪問了幾樁指控性侵卻被當成嫌犯的當事人,並發現此現象背後存在著錯誤認知以及制度缺陷。

美警處理性侵案的手法

令人訝異的是,美國的司法制度仍舊存在著缺陷。當然,這些案件中,人為的成分似乎更大。就如同在片中另瑞秋不得其解的問題:「既然警方不相信被害人,為什麼不駁回(dismiss)就好,非得大費周章逮捕被害人?」關於這個問題,Carl Hersman-退休警員,曾專門調查性侵案件-明白地表示,如果能讓被害人撤回告訴(Recant),那麼警方就能以謊報罪名進行逮捕,不但提升了破案率,而且不用實際調查就能讓手邊的案子少一件。

第一次看這段內容時,我並不太理解其意,因為最初我搞混了「駁回」跟「撤回告訴」的意思。我誤以為「撤回告訴」等同於「駁回報案」,所以無法了解Hersman的意思。

Continue reading “Netflix紀錄片《受害者/嫌疑犯》觀後心得:制度不能完全取代人性” »

Netflix紀錄片《以高潮之名:OneTaste的故事》影評心得

看了許多紀錄片後,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

通常,如果是一般電影的評價,都有一個歸向性。例如經典電影,評價多半偏高;知名爛片,評價多半偏低。但同一部紀錄片,似乎經常出現評價高低極端的現象。

《以高潮之名:OneTaste的故事》就屬此類。

簡介

本片講述OneTaste(一種品味,但台灣曾出版過迪登的書,將One Taste譯為『慢性體驗中心』)這家公司的興起與內幕。創辦人妮可•迪登(Nicole Daedone)宣稱透過女性高潮,可獲得心靈上的自由與療癒。OneTaste成立於2000年初期,雖於2010年左右竄紅,但直到2018年《彭博》出了一篇揭露其黑暗內部的報導後,便宣告停止商業活動。

《以高潮之名:OneTaste的故事》講述OneTaste這個以女性高潮作為探索自我方式的爭議組織。

OneTaste主要的收入是課程,內容自然是教授「高潮冥想(OM)」。至於高潮冥想到底是什麼,根據片中迪登自己的說法,高潮冥想和網路一樣,目的是和人取得「連結」;另一位學員也說,OM是和伴侶取得連結的方法,也能探索更多身體的感受、接受更多肢體接觸與情感,甚至知道自己「需要甚麼」。

高潮冥想的實踐

Continue reading “Netflix紀錄片《以高潮之名:OneTaste的故事》影評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