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惡人」讀後感

金光閃閃系列01:三名惡人

我對淺田次郎沒有太多的瞭解,僅針對這本小說發表感想。

不可否認,開頭對三位角色的描述,確實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槍建那種老派,忠實的個性,替小說下了個好開端。大河原軍曹那種古武士舊日軍的氣概,大概也只能在電影中看到。至於廣橋,為了自己認為是日本救星的政治人物而默默擔下貪污罪名,以現在的標準來說的確少見。當然,把他們三個人湊在一起的向井,似乎也是崇尚舊情懷的人物。

這樣有趣的開頭,確實有吸引讀者注意的元素在。然而問題再於他們採取的報復手段,就不若他們性格那般,給人深刻的感受。槍健讓岩松損失一億日圓、廣橋和攝影師聯手拍到山內議員賄賂的照片、大河原讓舊長官發表一篇訴願文,這些呈現似乎不怎麼有趣。也許是我期待他們能做出更勁爆的事情吧,所以才對這平淡無奇的復仇無感。

結局說起來令人錯愕,突然間出現廣橋和駭客「天使」的交手,最後又陪著那位名叫「惡魔」的駭客之女去迪士尼,結果最後,也許天使與惡魔根本就是同一人?起初不太理解為何以此結尾,上網仔細查後才知道「金光閃閃系列」是前後有關連的故事,也許在後兩部中,才會對這有所交代吧?

既然這不是全系列的結局,那就得去看後面兩本有什麼蹊蹺了。

「入社第1年的50堂課」讀後心得

不囉唆,三點。

  1. 贊同岩瀨先生對於讀書的技巧:一本書只要有一個點受用即可。畢竟書太多、資訊太充斥,如何從書中汲取有益於工作的資訊,才是重點。岩瀨認為毋須學習速讀,應該細細品讀,從中學到一項重要的學問即可。
  2. 從實際的商務現場取得有用的知識與技巧。意思是說,不要為了搞懂五金零件,便從基礎化學開始學習。反而是要專注於工作現場產生的那些問題,逆向回溯。例如必須了解銅材質時,先專注在銅就好,無須特別研究其他非鐵金屬。既使是銅,也有多方面的切入點,如加工、導熱、溶點等,一次專注於一點,以解決工作問題為優先。
  3. Resourceful。此乃岩瀨的長官給予他的評價。岩瀨主張,做事或交報告達到50%就好,因為:a.人不可能完美,b.有些知識從他人身上獲得會比較快速。畢竟商業是團體戰,而非個人秀。
  • 推薦度:★★★★(可學習到工作上的新觀念)
  • 適合對象:想增進工作能力之人
  • 備註:對於反對努力工作者,讀起來可能會覺得奴性。

讀後感:「精準的失控」

先前一直好奇九把刀為何那麼紅,於是購入了一本「精準的失控」,想探索其中的秘密。

不囉唆,直接發表感想:

1. 文字上淺顯易讀,相較於前陣子在迷的冰與火之歌,讀起來也較不費力。這可不是說誰好誰壞,而純粹是市場取向問題。走一般大眾小說,你的文字無須過於華美、高雅,只要交代劇情即可。反之,冰與火之歌的背景是類似中世歐洲,許多器物、建築都不是一般讀者平素的經驗,固有必要以文字來讓讀者進入情境。

2. 邏輯不重要。看著各角色透過聖女穿梭世界,實在很好奇為何媒體不會蜂擁而來採訪。照理說,有位台灣人從中東、北極歷險歸來,多少都會引起關注吧?不過這畢竟不是這本小說的主要著眼點,因為它應屬於…娛樂或是…科幻?…小說,詳細的結構、設定、理論,也就無須費心。

3. 將數位角色的故事,透過聖女串連在一起,構思上很富想像力。這也是這類小說的賣點:劇情、劇情、劇情。但也不能太瞎、太離奇到難以置信。如何拿捏,看的就是作者功力了。

4. 整個氛圍充滿了壓抑感,看著角色們在境遇中流轉,是讀這本小說的樂趣。其中那位父親被逼著瘋狂在路上疾駛的過程,也許能夠引發步入中年讀著群的共鳴。不過整個結局還是美滿的:醫生沒有玩欺騙病人的遊戲,父親也沒有因此喪志而暴走。

5. 唯一不解的是,為何那位欺負聖女的男同學,在前面說是消失了,但到了後面卻是被殺掉?不知是本身寫作時的錯誤,還是我沒有仔細讀?

6. 最後,結局的關鍵點,也就是林群智返回醫院的那段,感覺上有點鬆散。因為不知為何林群智的身體開始消失…,我們也不知道他到底做了什麼來阻止這一切。也許仍是我沒仔細讀的關係吧?

讀書心得:「絆:後311,日本社會關鍵詞」


絆:後311,日本社會關鍵詞

簡單描述本書:

書名「社會關鍵詞」的意思是觀察311後,日本廣告商文案撰寫與呈現的變化。作者雖為日本人但能以中文寫作,文筆亦流暢通順,雖然有時仍有一絲絲日文的氣息,但比那些粗糙的日翻中書籍來的好上許多。好啦,至少文筆比我好啦。(茶)

我非廣告人,但本書對我有個用處,即研究作者(母語為日文)如何將日文廣告詞翻為中文。可以發現作者並不拘泥把「しょう」這個…意向型(超久沒碰文法了)翻為「吧?」。老實說近年一些氾濫的日文譯本時常出現「吧」這個字。以中文的閱讀習慣來說,一直吧、吧,實在是有點微妙。

作者在這方面斷然捨棄「吧」,改採中文應有的習慣,確實是令人佩服,同時也反應出作者的中文底蘊。

當然、本書另一亮點即是以日本人的角度來觀察日本人的優點與缺點。在這個過份哈日的時代,本書可提共國人另一種視角看待日本人,讓我們能以更平凡的角度來瞭解日本。某種程度上我也挺哈日的,但另一方面我卻不喜歡本島過份捧日本的氛圍。(就如同本島統派老愛捧中國,把中國講的多好多好,結果自己不是住美國就是不敢捨棄國籍成為真正的中國人)

本書適合兩種人閱讀,一種即是從事廣告業相關者,另一種就是過份哈日者。前者可透過此書瞭解311後日本廣告業界的趨勢與變化;後者則能從中擷取貼近現實的日本人。

憂患深之死

憂患深竟然退場了。

當初他登場時蠻喜歡他那黑金相襯的造型以及那華麗金光四色的配劍「超凡滅聖」。他當時的武力值不能算是頂峰,因為曾敗於殊十二之手,但也算是主要檯面人物之一。我忘了他如何退隱去,只知道他曾經斷頭後被醫樓救治,雖復活蛋沒了意識,成為醫樓警衛。

醫樓後來還他意識,憂患深曾和龍宿見面,但此後卻再度消失,直到這次開天記才再度登場。一起登場的還有儒門四峰之一的平茹衡。不過這兩位來錯時間,碰上目前等級設定超高的閻王與赤王。在幾次白沙書院戰役中,不論是憂患深或是平茹衡都無任何亮麗表現。

平茹衡頂多和蟲刃打平,遇到鈴劍則因鈴聲影響而屈居下風。憂患深則老是和院長、平茹衡組隊打閻王,表現更是毫無亮點。有一回對上取代挽風曲的玄同,也在玄同放水之下平安度過。否則要是遇到真的挽風曲,大概也會血濺三步吧?

儒門四峰已死二鋒、失蹤一鋒,剩下最後一位則尚未登場。原本以為龍宿乃其中一鋒,但並非如此。看來這最後一鋒又得等不知道幾檔之後才會現身。不過看看四鋒的實力…只能祈禱登場時不要又遇到什麼大魔頭之類的了。

不過我實在不喜歡霹靂這種拖舊角出來死的做法…要有人犧牲的話為何不編些免洗新角色呢?

「武嚇台灣」感想

無意間在網路上發現這本書,作者說該書含有豐富的海軍知識,心動下本來想買二手,卻發現這四個字其實頗孰悉,便暫且按下衝動。回到書櫃後果然發現,我早在不知幾年前就已購得一本二手。

大概花了一到兩天讀完,整體評語是一本技術描寫多於劇情的小說。之所以如此說,主要是覺得人物刻劃不夠深刻。例如李敬副艦隊長從小立志和爸爸一樣當個海軍軍人,但他卻「大學落榜」?而且能進海軍軍校也是靠父輩們暗中護航。問題就在於既然立志加入海軍,卻為何要報名一般大學聯考,又為何還得借助關說方能進入海軍官校?

從描述來看,李敬是加入海軍後才體驗到學習的重要,那麼也許把設定改成他從小根本不想當海軍,會加入軍校也是因大學落榜無可奈何被父親送去念,這樣效果或許不錯。可能是礙於篇幅,無法做更詳盡的敘述。

本書描寫的反潛場景值得參考,特別是對沒接觸過這方面的人來說。而這也是我覺得可以推薦給軍事愛好者的原因。不過有時技術描寫過多,反而打斷了閱讀節奏,壞了興致。好在後段劇情回溫,衝突升高。

不過,本書到也透露出作者的思維,也就是那種一般外省軍人會有的意識形態,包括兩岸一定要統一、中國人情懷、反日情結。小說尾聲安排日本首相出場,但這喬段和劇情推進幾乎沒有關聯。這一大段只能算是作者個人對日本的刻板印象而已。然而這跳脫了小說應有的呈現,成了個人的抒發。

另外內容也提到,總統要處理族群問題,這也許能反應外省人一直對此議題耿耿於懷。但不論是對日本人的刻板印象,或是族群問題,都跟小說較無直接關係,只有反應作者的世界觀的功能而已。

整體來說,純軍事的內容豐富可看,但娛樂性則不足。

讀書心得-稻盛和夫愈挫愈勇的自傳

稻盛和夫執筆的書籍相當多,內容也就不免重複,常常可以在不同的著作內發現相同的故事或主張。

不過總而言之,也許這本自傳是最好的入口,畢竟他的在其他書中提到的事例,也多半來自於本書。

當然,即使看了很多卻無法從中獲得啟發,那也等於沒看。我從這本自傳中獲得以下啟示:

1. 沒經過試煉無法成長

京瓷當初毅然接下IBM的訂單,成了促進技術成長的契機。IBM當時便表明做他們的供應商是很辛苦的,但對京瓷來說卻是磨練技術的好機會。甚至更早京瓷供應松下絕緣陶瓷時,也是一樣的道理。松下對供應商一向標準嚴苛,京瓷以外的供應商也苦不堪言。稻盛雖不滿,但仍努力達到松下的要求。後來那些喊苦或是沒有繼續和松下合作的廠商,大多倒閉,京瓷反而存活下來。稻盛因此認為困難的挑戰才是提升技術的良機。

回想自己學習日文的過程,似乎也是如此不斷地挑戰自我。確實,若沒有外在考試的壓力,似乎也不會努力學習。考試的目的並非成績,而是以此作為提升自己能力的試煉。因此不接受挑戰,終究無法成長

2. 經濟成長的代價就是忙

每次京瓷有了新訂單、或是要開拓新市場時,稻盛的屬下就得忙得不可開支。所以,正所謂天下沒有簡單又好康的工作,要有收穫就得有付出。但有趣的是,美國人似乎很早就有不加班的文化。京瓷曾於1970年代併購了一家位於聖地牙哥的陶瓷工廠,但由於員工往往下班時間一到便準時離開,造成品質與交貨期的問題。

不知道超時工作是否是一般亞洲國家普遍的習慣呢?

3.利他之心

此乃佛教思維,也就是凡事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但這在商業上是否真的有效呢?書中提到推動移動電信業時的經驗,當時稻盛必須和其他業者劃分電信服務區域,但其他公司都覬覦人口眾多的首都圈,互不相讓。稻盛為了整體移動通信業的發展,不惜主動讓步,只拿下北海道、東北等地。

往後的發展不得而知,不過反正現在KDDI仍舊屹立,稻盛也被請去拯救破產的日本航空,想必當初的讓步所帶來的結果應該不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