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非主流的改革:日立改革2000日V型反轉》讀後感


來自非主流的改革:日立改革2000日V型反轉
今年第十七本。

先談譯文。前半段與後半段還OK,中段的譯文有些慘不忍睹。尤其是「連結子公司」這個名詞,其實應該就是「合併子公司」。但文中既然有合併報表等詞彙,為何仍譯成「連結子公司」呢?不解。

中段部分的譯文,有的漏了主詞,有的完全就是直譯,得多費心力才能讀通。後段倒是稍微恢復了水準,不知為何會有這樣的變化。

內文方面,雖然標榜探究日立谷底翻轉的過程,但實際探討這主題的內容卻只有一半。有約1/3是在闡述日立其他事業。(雖然講述日立打入英國鐵路市場的那部分還不錯看)有些日本AMAZON上的讀者評論也和我有一樣的感覺,就是臨場感不足。

總之,日立的改革主要著眼在組織改造(收回過多的子公司)、發展社會創新事業(social innovation,或稱為公益創新?)等。同時,改革過程只由六名主要人員主導,革除了過去召集一大堆人冗長討論的陋習,加速決策速度。

另一個有趣的點是,招募外籍外部董事。過去日立的董事會就是照本宣科念經,很多決策在董事會召開之前早已塵埃落定。但新的董事會招來世界知名企業人士,他們直言提出批評,讓組織內部受到文化上的大衝擊,進而產生新的動能。

再來,前面提到的六人小組,以臨危授命的川村隆為主。他原本已屆退休,曾擔任過日立的副社長。當其他大廠如Sony、Panasonic都採用較年輕的社長,日立卻找回老屁股掌舵,這點在當時引發媒體議論。

事實證明,老屁股中也是有能人的。不過,川村過去在日立體系中似乎並非主流。也正是能啟用這些「非主流」人物,才能在激烈的漩渦之中拉起日立這艘巨艦。所以,年紀有時並非關鍵,頭腦與邏輯跟年齡沒有正相關。

《無知的力量》讀後心得

二月有太多驚奇旅程,所以閱讀的腳步也放慢了。這段時間雖已完成十二本,但無法每本都詳細撰文。有的等未來再補上吧。

這本《無知的力量》,以我的感受來說,值得詳細品讀。

本書的中心主體是「結論需求」。所謂「結論需求」,是指人的大腦多半無法容忍矛盾或「模糊因子」,故而急需某種結論來消除焦慮。這種需求結論愈高,固然可使一個人堅定不移地行動(因為有著很深的信念),但也容易造成危險或誤事。本書的第一部分即是闡述理論基礎;第二部分解釋援引事例導出高結論需求有可能造成危害。

如此,若具有低結論需求是否有好處呢?這便是本書第三部分的核心。

以理論基礎來說,本書引用其他學者的資料,指出大腦先經過「同化」來型型塑一套認知。例如「會動的東西都是活的」。但是當我們遇到與這套認知有差異的情況時,我們要麼繼續同化它,要麼就會調節它。例如,某人認為烏鴉都是黑的,但一日卻見一白鴉。此時,採取同化發法將導致「這是一隻鴿子」的結論;反之採取調節方法的結論是「世上有患有白化症的烏鴉」。

然而,同化的過程並非那麼完全,在潛意識中我們可能還是有所保由。此時我們就會極力地觀察環境,尋找支持同化的證據。正種行為稱為「萃取」。例如尋找和自己一樣認為白色烏鴉是鴿子的人,或是,極端一點的例子是認為神並沒有創造白色烏鴉,故這隻白色的烏鴉實乃一隻鴿子。

經過一陣子後,「萃取」的下一階段就是「肯定」,也就是替這種矛盾下了結論「對、世上不可能有白烏鴉,牠只是一隻鴿子」。這理論說明,人類無法忍受認知上的矛盾,而急於尋找結論。就算,這種結論帶有扭曲亦無所謂。

另一個有趣的觀察是,當環境受到大變動時,會影響人類提高「結論需求」。可能是這類災難或變動破壞了以往腦中的平衡。書中舉出舊金山大地震後,結婚的人數暴增。又或者日本三一地震後結婚與離婚的人數同時增加。也就是說,大型災難將加強人追求一種穩定的結論。故而原本感情不錯的情侶會因此步入禮堂;感情不睦的夫妻則選擇分開追求新生活。

本書也提到「大衛教派」事件與結論需求的關係,在此不贅述。

那麼,低結論需求能給我們什麼利益呢?本書直接指出,愈是能夠容忍模糊因子,愈能帶給我們創意或寬容。例如,一樣是援引研究資料,使用雙語的人由於不拘泥於單一語言,可以用另一種語言來表達某物某概念,因而能夠擁有更多的模糊空間。如此便能降低結論需求,增進人類相互理解。這就是書中提到位於以色列「攜手學校」的事例。該校推行阿拉伯文和希伯來文的雙語教學,試圖打破兩個民族之間的隔閡。

總結來說,從者本書中受益頗多。尤其是,我想我是個結論需求很高的人,否則不會有以前那些行動力。不過,自從我開始降低結論需求後,總感覺力不從心。很多原本深信的、可以帶給自己動力的事情,一旦瓦解後就煙消雲散,搞得自己不知該以何為依歸。

以佛來說,本來就不該有這類依歸,可我呢,似乎仍舊無法適應沒有東西可攀附的情況。

這個課題,未來仍得認真面對,否則焦慮難除阿。

《東立原創大賽2014》小感

今年看完的第十二本。

呃…其實我只有看〈黑箱作業人〉而已啦。但這篇真的不錯,故事看似有某種陰謀或黑暗元素,但至少結果沒那麼可怕。

而且也沒有我不太喜愛的哪種誇張動作或搞笑。文字讀起來也很順,情節也頗緊湊,也留下了一些懸念與謎團。

谷歌一下發現這篇的單行本於2017年一月上市,頗令人期待!希望今年今年執行完清理計畫後能有時間品味整本。

《通訳捜査官》讀後感

今年讀完的第七本書。內容沒有當初預期的有趣,但倒也能看到日本社會中外國人犯罪的一面。

讀完第七本書。

本以為會有什麼由中國人犯下的凶惡犯罪,結果整本提及的犯罪中最嚴重的,大概就是非法居留和竊盜吧。

作者曾擔任通譯搜查官,並於2003年辭職。所謂通譯搜查官就是具備外語能力的警察,負責協助外國犯罪者做筆錄或於進行住宅搜查時擔任口譯。這本書即是以作者任職時的經驗為基礎寫成。

雖然書中講的都不是嚴重的犯罪,但加起來卻對日本有很大的影響。尤其,作者一再提到為了處理這些狡猾的中國犯人,政府浪費了許多稅金。例如有非法居留者逃避搜查而跳樓受傷,基於人道不得不先施以治療。費用,自然是政府買單。又或者為了監視在醫院養傷的犯人,警員必需丟下手邊的工作在醫院輪班等等。

 

不過更重要的是,作者指出來自中國的非法居留者已和過去有所差異。以往的非法居留者是靠搭乘漁船等工具潛入日本,沒有正式的身份證件;但新的方式是直接在中國買好假身份,再以買來的身份申請護照。由於是日本政府合法的護照,所以至少在簽證有效內都是合法居留,警察或入管根本不能揭發他們。

另一個有趣之處在於,過去非法居留者的目標是在被遣送回國前盡量賺取最多金錢;但如今卻變成「如何盡量留在日本」。

作者語重心長地警告,若再以人權活動家的觀點處理中國人犯罪問題;若妄想以大量開放中國人居留來振興經濟,不但沒有效果反而會造成犯罪率激增,甚至連日本文化都將受到存亡的威脅。

不過啦,這本畢竟娛樂價值大於學術,除了裡面一些好玩的日語可以吸收外,對我來說收藏價值較少囉。 Continue reading “《通訳捜査官》讀後感” »

《尼采問-誰會是世界的主人》讀後感


今年的第六本書。

其實只花了兩天讀完。這是因為一來已對尼采的思想有一點基礎,二來我略過書中我不懂的地方。不過這並不影響這次的閱讀,因為我的目標是弄清楚尼采的思想,而非書中提到的其他哲學家。

這本書有趣之處在於它成書於一九〇九年,作者盧多維奇據說是最早把尼采著作翻成英文的人。而更有趣的,盧多維奇對尼采的理解甚深,並且在書中替尼采學說遭人誤解的部分辯護。書中提到,尼采並非利己主義者,亦非反宗教-這與我們所知尼采的「反基督」形象完全不同。

Continue reading “《尼采問-誰會是世界的主人》讀後感” »

《雙城記》感想

今年第五本書讀完了。

雙城記,早在很久以前就耳聞的一部西洋古典名著。雖說讀了前1/3時,我仍不太清楚故事的主角是誰,主線是什麼。不過讀下去後,整個故事的輪廓就漸漸浮上,也能逐步融入劇情之中。

雙城記畢竟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文風與筆法和現代小說自然有差異。但意外的是,我對這種運筆的接受度反而比現代的輕小說高上許多。呃,尤其雙城記中並沒有卡漫式的動作描述,反而類似舞台劇。當然,現實生活中的人亦不可能如書中那樣地對話,但不知怎地,我就是不會排斥。

Continue reading “《雙城記》感想” »

《翡翠的香料師》讀後感

上週在網路上搜尋一些輕小說的資料,意外地發現所謂的貓橘事件。事件的內容,google就有,在此不贅述。

其實一直很想找時間看輕小說,但礙於老是瞎忙的習慣,遲遲未踏出。恰巧當時買了《最有生產力的一年》這本書,深受啟發,遂開始排定自己的每日三事。由於深感自己閱讀小說的質與量遠遠不足,就把三件事的其中一件分配給小說。因而《翡翠的香料師》成為了今年第三本書,第二本小說。

在此簡單描述感想。

首先,我覺得在故事的安排上頗完整,每個地方都埋下了伏筆,讓我這種對輕小說風格不太能接受的人,都願意翻下去。由於我不太喜歡把動漫那種誇張表現直接用文字呈現的方式,所以對於搞笑的元素也就不太有感。不過,其實一開始看時,不可否認的是我確實因腳色誇張的動作而略感不耐。但好在還是渡過這關了。

先前調查輕小說時,有說法認為輕小說的一項重要性質是要讓讀者——尤其是國高中生能夠認同並移入感情。這方面,對於已是中年的我來說,自然是窒礙難行的囉。但我想,《翡翠的香料師》還是存在著一個有趣的涵義,也就是對於人類是否要違逆命運這件事。

主角與其雙胞胎姐姐自出生時就從身為占星師的爺爺口中承接了命運,這個命運本身卻是個意外,也隨後引發了後續效應。然而主角在最後卻又安於這個意外所導致的結果,這不啻否定了「命定」。對於十幾歲的青少年來說,應會激起不少認同。我們都知道青少年本身對未來又愛又恨,愛的是那種未知的新鮮感;恨的則是來自長輩的限制。

主角那種違抗命運,最後卻又愛上自己命運的轉折,看在這些處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眼中,想必有股衝擊。這就是為什麼輕小說的元素多半要具備喜劇、青春與百折不撓,好帶給讀者一種可掌握自身自由的感觸。

這本《翡翠的香料師》是2012年角川華文輕小說大賞的銀賞,並推出單行本。但2016年7月,角川公布停辦這系列徵文比賽,而東立也於今年初跟著停辦原創大賽新人獎。這兩家大出版社陸續停徵,雖不清楚原委,但著實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