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感想

今年第五本書讀完了。

雙城記,早在很久以前就耳聞的一部西洋古典名著。雖說讀了前1/3時,我仍不太清楚故事的主角是誰,主線是什麼。不過讀下去後,整個故事的輪廓就漸漸浮上,也能逐步融入劇情之中。

雙城記畢竟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文風與筆法和現代小說自然有差異。但意外的是,我對這種運筆的接受度反而比現代的輕小說高上許多。呃,尤其雙城記中並沒有卡漫式的動作描述,反而類似舞台劇。當然,現實生活中的人亦不可能如書中那樣地對話,但不知怎地,我就是不會排斥。

Continue reading “《雙城記》感想” »

《翡翠的香料師》讀後感

上週在網路上搜尋一些輕小說的資料,意外地發現所謂的貓橘事件。事件的內容,google就有,在此不贅述。

其實一直很想找時間看輕小說,但礙於老是瞎忙的習慣,遲遲未踏出。恰巧當時買了《最有生產力的一年》這本書,深受啟發,遂開始排定自己的每日三事。由於深感自己閱讀小說的質與量遠遠不足,就把三件事的其中一件分配給小說。因而《翡翠的香料師》成為了今年第三本書,第二本小說。

在此簡單描述感想。

首先,我覺得在故事的安排上頗完整,每個地方都埋下了伏筆,讓我這種對輕小說風格不太能接受的人,都願意翻下去。由於我不太喜歡把動漫那種誇張表現直接用文字呈現的方式,所以對於搞笑的元素也就不太有感。不過,其實一開始看時,不可否認的是我確實因腳色誇張的動作而略感不耐。但好在還是渡過這關了。

先前調查輕小說時,有說法認為輕小說的一項重要性質是要讓讀者——尤其是國高中生能夠認同並移入感情。這方面,對於已是中年的我來說,自然是窒礙難行的囉。但我想,《翡翠的香料師》還是存在著一個有趣的涵義,也就是對於人類是否要違逆命運這件事。

主角與其雙胞胎姐姐自出生時就從身為占星師的爺爺口中承接了命運,這個命運本身卻是個意外,也隨後引發了後續效應。然而主角在最後卻又安於這個意外所導致的結果,這不啻否定了「命定」。對於十幾歲的青少年來說,應會激起不少認同。我們都知道青少年本身對未來又愛又恨,愛的是那種未知的新鮮感;恨的則是來自長輩的限制。

主角那種違抗命運,最後卻又愛上自己命運的轉折,看在這些處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眼中,想必有股衝擊。這就是為什麼輕小說的元素多半要具備喜劇、青春與百折不撓,好帶給讀者一種可掌握自身自由的感觸。

這本《翡翠的香料師》是2012年角川華文輕小說大賞的銀賞,並推出單行本。但2016年7月,角川公布停辦這系列徵文比賽,而東立也於今年初跟著停辦原創大賽新人獎。這兩家大出版社陸續停徵,雖不清楚原委,但著實可惜了。

再談《自衛隊史:日本防衛政策七十年》一書

《自衛隊史:日本防衛政策之七十年
《自衛隊史》一書以四個觀點來耙梳二戰後日本七十年的防衛政策變遷。內容相當值得國人參考。

雖說是國內第一本自衛隊與防衛政策相關的書,但若在閱讀時少了些方向,究竟較難掌握整體。當然,若不去看整體而去讀各章節的觀點,到也是能夠吸收不少知識。

然而,這本書的價值仍在於通盤性的吸收與理解。也因此,作者在前言中就先列出了四個觀點。這四個觀點是理解本書的指引,若在閱讀時能時時意識這四點,將更有助於吸收。

這四個觀點即是:

  1. 自衛隊與「戰後和平主義」的關係。
  2. 自衛隊與美日安保的關係。
  3. 日本國內政治與自衛隊的關係。
  4. 日本防衛政策與自衛隊的關係。

本書副標題雖是「防衛政策」但防衛政策不可能獨立於國內政治、國際政治以及社會氛圍之外,因此這些都將是本書會探討的主題。而在四個主題中,最令人難以理解的大概是「戰後和平主義」了。

Continue reading “再談《自衛隊史:日本防衛政策七十年》一書” »

《倖存者0》讀後感

安生正的第一部小說,也是他出道的作品。

從內容上來看,《倖存者0》比他的第二部作品《0的迎擊》來的精彩。而且隱隱約約地覺得,《0的迎擊》其劇情走向或角色設定有延伸自《倖存者0》。例如那些滿憨傲慢的政府內閣、私下授權主角進行任務的長官,以及冗長的法律討論場景。

不過,兩本小說確實都具備了高度娛樂性,即使我個人覺得《倖存者0》整體表現會比《0的迎擊》來的好。尤其《倖存者0》的推理布局緊密、環環相扣,讓我不得不犧牲睡眠時間也要一口氣讀完後半部。當然,《0的迎擊》帶給人的緊湊感也有一定水準,只不過比起北朝鮮的特種部隊,未知的傳染病能造成讀者更多心理壓力吧。

本書中的民政黨,應該是以民主黨為形象。民政黨政治人物在書中均為扁平人物,總之就是一臉無知傲慢不懂治國的樣貌。加上之後接手政權的是自由黨,從名稱判斷應是暗指自民黨。安生的作品特色之一就是對政治人物完全沒有好感。故事中唯一能在日本陷入危機時發會機能的,就是自衛隊。連續兩部作品都有這種氛圍,可見安生真的不太喜愛日本的政治人物吧。但話說回來,喜愛軍事武器的軍迷,多少也都帶有這種傾向。

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安生的這兩部作品在AMAZON的評價分布相當平均,大多就是好壞參半。有些讀者以相當嚴格的標準來看待這本獲得「『このミステリーがすごい!』大賞」的小說,並且只給予一顆星評價。反之,也有讀者和我一樣一口氣讀完後半部。平均來說,《倖存者0》獲得三顆星;《0的迎擊》則是三顆半。妙的是給予《倖存者0》評價的130位讀者中,五種星等分布地相當平均。這大概就是英文的mixed review吧。

安生正的第三本小說《0的激震》(ゼロの激震)於2016年4月上市,目前尚未有中譯本。算算時間,《0的迎擊》於2014年7月在日本上市,中譯本則是2015年10月28日推出,那麼這本《0的激震》可能會在今年7月左右出爐?雖然可以馬上購入日文本,但考量到作者時常以科學當作寫作材料,深怕自己到時得邊看邊查日文,反而掃了興,不如就等待中譯本吧。

最後來談談一些詞彙的翻譯。

文學我不熟,也不瞭解,所以無法對譯文置喙。比較有趣的點在於將日文潜水艦直接翻譯成潛水艦,以及不以「3佐」表示官階而以中文慣用的「少校」表現。潜水艦其實就是潛艦、潛艇或潛水艇,不過我想很讀者大概看漢字也懂,所以這到也不是什麼大問題,至少比把表示大砲用的「口径」直接翻譯成口徑來的好。至於 3佐或少校,這大概也是考量讀者閱讀習慣所以決定使用「少校」。另外還有「中隊」等譯文也是使用日文漢字,然而這也不影響閱讀。

 

書籍介紹《自衛隊史:日本防衛政策之七十年》

自衛隊史:日本防衛政策之七十年
自衛隊史:日本防衛政策之七十年

自衛隊,從軍事的角度來看,在台灣並不陌生。但「防衛政策」,從政治的角度來看,在台灣就很陌生了。

通常新聞媒體報導自衛隊時,最常誇其戰力高強、訓練精實云云;而純軍事的論壇中,也多半著眼在武器方面。至於防衛政策的歷史與變遷,由於牽涉到日本政治史,大體上也只有相關領域的學者、學生會接觸。

套一句萬年老梗,「戰爭是政治手段的延伸」(原文忘光光,反正意思同就好),戰爭的指導始終脫離不了政治的控制。天底下應該很少有「為了打仗而打仗」的人吧,在他們發動戰爭的背後,多半有政治或經濟上的因素。畢竟嘛,這和挑戰大聯盟精進自己球技完全是兩碼事,不太可能有將領或君王會跟部下說「弟兄們!打仗啦!為了精進我用兵的技術!打仗啦!」。

由於自衛隊(軍事)與防衛政策(政治)之間,有著緊密的連結;防衛政策又與日美同盟(國際政治)密不可分,因此在看待自衛隊這個組織時,最好能三方齊下,才會對其有通盤理解。國人對自衛隊的理解,除了專業人士之外,通常來自於一般媒體或政論節目。但你我他都知道,媒體因有時效性,必須在短時間內做出一篇報導,在缺乏基礎知識只能在網路上找中文資料的背景下,其所提供的資訊難免流於片面甚至有誤。

我覺得這本《自衛隊史:日本防衛政策之七十年》對台灣讀者最大的貢獻,就是它提供了自衛隊與防衛政策的歷史經緯。在過去,要理解這方面的知識,得先從戰後日本史下手,再去耙梳日美同盟與美日安保。然而,對於自衛隊成立的細節、其與舊日本軍的關係,除非能閱讀日文書籍,否則中文文獻(至少以繁體來說)確實不太豐富。

尤其是當前,日本正在推動正常國家,並想讓自衛隊成為正常軍隊。若沒有對過去這段歷史有所涉獵,則很容易受到主流媒體的影響,認為日本意圖恢復軍國主義。但老實說,媒體很久以前就在警告日本軍國主義即將復甦,結果二十年過去了,日本軍國主義還在原地踏步。於是台灣人一方面很喜愛日本文化,一方面卻又心繫軍國主義復甦,可是又不覺得受到日本軍事威脅,所以到頭來連自己在擔心什麼都不知道。

而《自衛隊史:日本防衛政策之七十年》,恰巧能提供我們一座橋樑,一座連結現在的自衛隊與過去的自衛隊的橋樑。國人與自衛隊之間的鴻溝,大體上有語言上的鴻溝(因不懂日文而無從深入理解)、本質上的鴻溝(因不瞭解自衛隊本質,以普通「軍隊」的角度看待)以及背景上的鴻溝(對日本戰後政治缺乏理解)。透過者本書,多少能讓國人跨過上述這三條阻礙。

以本質上來說,我們通常認為自衛隊等同於我國國軍,從上到下都以軍人作為主要組成。因此,每當提到自衛隊如何如何之時,我們大多以我國的體制作為參考。然而,組成自衛隊的自衛官,其地位長期以來皆受到文官官僚控制。以我國體制打比方的話,就是一位考上國防特考的公務員,其在體制內能掌握的權力,遠高於軍校畢業的軍官。至於為何會形成這樣的體制,就請各位從書中一探究竟吧。

再以歷史背景來看,我們通常認為日本放寬自衛隊海外派遣是為了擴大自身影響力的單方面做為。然而,日本既然加入了聯合國,就必須負擔起相應的義務,甚至早在冷戰結束前,國際上就有聲音要求日本參與國際和平相關任務。如一九五八年聯合國要求日本加入觀察團、一九八七年兩伊戰爭之際,雷根政府希望日本派遣掃雷部隊至波斯灣。若我們忽略這層背景,只聚焦在海外「出兵」上,自然又會解讀成「軍國主義復甦」。對於聯合國以及日本國際支援行動,本書亦有豐富的講解。

不可否認,這本書對於某些較少接觸國際政治,或是沒有相關基礎的讀者來說可能較難閱讀。但反過來說,《自衛隊史:日本防衛政策之七十年》這本書亦能做為一種敲門磚。至少至少,讀者能從書中看到平時較少能接觸的訊息。而對於已在相關領域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則能揭示日本防衛政策的脈絡,提供一種有別於簡體中文資料,更加客觀的資訊。

「単位取得退学」=「博士課程修畢」=/=博士

辛苦翻譯的書上市囉。

但果然遇到一些問題~(笑)

主要是作者學歷有個「単位取得退学」,而我翻譯成「學分修滿退學」。後經深諳日本學制的高手指出,應翻為「博士課程修畢」為佳。

經我GOOGLE一番後,關於這個「単位取得退学」確實是個非常有趣卻又曖昧不明的學歷表示方式。

首先,依照日本的學制,基本上「単位取得退学」並不是一個正式的稱呼。「単位取得退学」意指取得博士班課程的所有學分,擁有提出論文的資格卻沒提出、或審查未過因而無法取得博士學位。既然沒有博士學位,最高學歷就……就是碩士(昏倒)。不過在日本這種情況似乎非常普遍。因此,曾在日本留學「単位取得退学」後回台的學術界人士,也得想出一個與之相應的中文囉。

如此「博士課程修畢」這詞也就普遍存在。但「博士課程修畢」的意思,仍是未取得博士學位,其最高學歷仍停留在碩士。

比較有趣的是日文似乎不忌諱「退学」二字?還是說,找不到中文類似「修畢」的詞彙?畢竟不可使用「修了」,因「修了」代表不僅拿到學分,也取得學位。(「単位取得成功」?「単位取得完了」?好像都頗令人發笑吧 XD)總之,現行通用的「博士課程修畢」確實看上去不那麼令人尷尬就是了。只是,「博士課程修畢」並不代表就是博士囉。因為他仍然是「碩士」。

但以翻譯的標準來看,若有個約定且通用的「博士課程修畢」來代表「単位取得退学」,那麼直接採用「博士課程修畢」確實為佳。好比,假設我讀戰略所博士班,混了幾年把學分都拿到了,可是卻交不出論文又不想寫論文,於是申請退學。未來我發達了,上電視當名嘴幹古,人家跟我要頭銜當介紹時,我就能說我是戰略所博士課程修畢!挖哈哈~但是戰略所博士課程修畢跟戰略所碩士,程度上都一樣,就只是個碩士而已。

《村上海賊的女兒》心得

村上海賊的女兒

村上海賊的女兒 上、下卷

不敢說是書評,純粹抒發個人感覺。

首先,閱讀到一半時就隨手查詢本小說在日本的評價,發現有人稱好有人稱爛。認為不錯的評論,一般都指向本書很有緊張感的戰鬥場面;認為不好的,竟也是戰鬥場面。

怎麼說呢?以我來看,上卷會比下卷精彩。上卷的場景變換較多,從大阪、郡山城、瀨戶內海、最後則轉到難波外海與木津寨。反之下卷大多就是集中在木津寨與其四周的攻防戰、以及最終決戰的木津川口。

從筆調來說,如同日本評論者所說的,表現起來很像漫畫,帶有輕小說那種風格。村上景這位主角武藝自然不在話下,卻也不似輕小說那般誇張到無敵的境界。然而戰鬥描述確實誇張了點,感覺很像電視劇。例如,交戰雙方可以隔著很遠的地方交談、真鍋七五三兵衛那宛如零號機手中朗基奴斯之槍的魚叉、看了半天還是看不懂的雜賀的新戰術等等。對於期望能看到較真實的交戰場景的讀者來說,其失落感不難理解。

以我來說,我上卷看得很認真,下卷就開始跳讀。因為我覺得木津寨攻防戰的場景實在持續太久,看到最後都膩了。上卷的兩個高潮點—村上景拯救源爺與留吉,以及砍下太田兵馬腦袋,收的感覺都不錯。木津寨攻防戰的前半段還能吸引我,畢竟有留吉與源爺這兩位「懸念」、七五三兵衛與沼間義清之間的情誼等元素。可是這戰鬥場景拉長了,久了,我也就失去了耐性,感覺一直找不到一個可以休息或轉折的地方。、

然後就膩了。XD。我不太清楚村上景為何從失落中決定返回木津川口的理由,可能是我跳著看漏了什麼,也就是我對這部分的轉折比較不深刻,所以也不太能融入主角的心境。當然,把村上景與鶴姬的影像交疊在一起,確實是很有趣的設定。只是一旦閱讀節奏被打亂,我也就沒了那種聯繫。

人物的刻化固然生動,但反覆幾次後卻也感到過多造作,如同在看一般日劇中某些誇張卻毫無感覺的肢體動作或對話。就有讀著評論認為,作者是以拍攝電視劇為念頭來創作。這種表現在劇本中可能OK,但以小說來說,效果反而是打斷了讀者閱讀節奏(當然,如果你很喜愛這種風格就另當別論。)

總之,上下厚厚兩卷,若能夠稍微濃縮一下會更好。然而,這不是說《村上海賊的女兒》沒有娛樂性。以娛樂效果來看,它倒是頗成功,也難怪能夠獲得本屋大賞、並狂銷一百萬冊。其實以商業的角度來看,這部小說真的很成功;畢竟太艱澀、缺乏動感的小說賣相也不會太好。輕小說固然好讀,但這部的位置我覺得應該介於輕小說與硬小說之間,也許正是這個定位讓他鯨吞了一大片市場。

重點是,寫小說本來就是要賺大錢啦。(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