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有自炊神器

長期以來,書架上那堆書一直困擾著我。早先的方式是看完一本捨棄一本,但有些書畢竟還是有價值,令人難以割捨。

後來在一次與臉書朋友的對話中,得知「自炊」這個自行製作店子書的方法。上網查了些資料,也買了自炊教學的二手書後,決定砸重金購置自炊神器,來對書櫃做一「最終解決」。

剛好PCHOME購物有提供iX500掃描機和裁紙機的組合,雖要三萬台幣,但考慮到未來的益處,便毫不手軟加入購物車結帳。

隔天商品就送達了。不得不說活在這個時代真好阿。

先來看裁紙機,這款是書中介紹的180AT-P,單價破萬。然而,裁書才是自炊品質的關鍵,這方面的投資不能省。

裁紙的方法千萬不要像上圖!最好是先撕下封面,再用美工刀切成兩部分後分別裁切。雖然這裁紙機威力很夠,但我習慣拆成兩部分或四部分後再裁書,畢竟較薄較好切。

裁好的結果如上。一開始若不習慣破壞書籍,可找這類語言學習書,因為掃成電子檔後可隨身閱讀,實用性高。

再來就是ScanSnap iX500。體積意外地小巧,擺放不佔空間。

饋紙式設計,可進行雙面掃描。將拆掉的書放上饋紙器後,按下啟動就能掃描。沒有多餘的按鍵,非常的簡潔沈穩。

掃描的速度相當快,掃一本三百頁的書大概五到十分鐘吧;流程上手後可以更快。像我掃一本文庫或新書,通常五到七分鐘可以搞定。

這幾天使用下來非常滿意,不但空出了許多書櫃空間,同時還可保留書籍,一舉兩得。

本來還嘗試過將掃好的PDF轉為ePUB,可是工程太複雜耗時,不符時間成本而作罷。另外,閱讀這類掃好的PDF,還是以十吋平版為佳。八吋讀起來字太小,需手動調整文件大小來閱讀。

希望能在年底達到減少實體書的目標,替明年的翻譯做準備。甚至,一旦解決書櫃問題,我覺得我就不再有後顧之憂,可專心於築夢的道路了。

清掉的書

不斷地不斷地把買來的書-大多情況是亂的清掉,只求讓環境舒爽。

這幾天處分兩本書:

第一本是介紹全球一百多國空軍的書,翻譯自日本知名軍事評論者。內容本身不予置評,因為我光是看譯文就有點吃力。於是決定將其捨棄。

第二本,書名叫做《窮人》,作者遍訪世界各地的窮人,問他們問題,了解他們的生活。這是一本有意義的書,但文筆讀起來難以消化。意思是說,散文的風格,一向是我的弱點。所以我大致翻了翻就決定捨棄了。不過,至少我還是了解到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窮苦人家,也就不再抱怨自己只能待在島上賣五金了。然而,我不喜歡作者那種疑似諷刺佛教與伊斯蘭教的態度。只是疑似,我並不敢肯定。

例如,他問葉門的窮人,阿拉為什麼讓別人有錢,讓你窮?這明明是個很帶攻擊性的問題。又,他訪問泰國一個在車站乞食的女子,然後說什麼,佛陀開花,婉(女乞丐)卻死了之類的。原文等下次再補上。我試圖找出他是否也問基督徒:上帝為什麼讓別人有錢,讓你窮?之類的問題,卻沒有結果。哀,然後我希望能從書中結論找出什麼樣的說法啦、看法啦,可是也撲空。這大概是讓我下定決心把它交由讀冊處分的最大理由吧。

當然啦,他也有抱怨美國的窮黑人(文中有個特殊稱號「高窮黑」),這部分倒是頗有趣的。他說他不怕非洲貧窮國家的黑人、葉門的黑人,卻特別怕美國的高窮黑。

阿,還有一本聖嚴法師的《禪門》。法鼓這幾年出了不少新書,其中有些應該是聖嚴法師生前留下的稿子。禪門我稍微略讀了一下,覺得內容和法師其他著作多有類似,所以我也送去讀冊賣了。

此外《翻譯進修講堂》雖是本實用的書,但英翻中非我本行。本想從中找出一些能應用在日翻中上的技巧,但無所獲,只有那句newspaper everywhere特別引人發笑。

最後是《不為人知的敵人》。其實這本書內容頗有趣,有幾段也看得津津有味。不過,幾個段落讀起來有點卡,美式幽默在電影中呈現也許很直白有趣,但化成文字效果也許沒那麼好。但無論如何,書中的知識確實可增廣見聞。你會理解,美國之所以是軍事強國,或許有部分原因是他們用很科學的方法對待這件事,所以才會花錢補助某些奇奇怪怪的研發項目囉。

《箭術與禪心》讀後感

一本薄薄的、小冊子般的書籍。我已忘記從哪本書上得知這本書,只有不經意地從書櫃中找到它時,才想起來自己曾經購入二手品。

這本書與其他講述禪修的著作,有個不同點,即作者是透過「箭術」來向讀者說明禪學。畢竟,根據作者的說法,禪這門學問,多半是以心傳而非著述或宣說的方式進行教學。

作者是德籍哲學教授,為了探求禪學而遠赴日本,透過學習箭術來領略禪意。雖然主體是箭術,但過程,以我的感覺來說,和禪修的執導原則幾乎如出一轍。總之,先調整呼吸,再進入無我,形成一種「無藝之藝」。箭術追求的是「大道」,而非射中箭靶。這對學習過哲學的作者來說,非常不可思議。

六年後,經歷過艱苦與疑惑,作者終於學成,通過考試。

作者在書中就已提及,日本把禪學融入在藝術裡面,除了箭術之外,還包含了劍道、花道等等。作者認為,他學習箭術的這套禪意,可以用在任何藝術上。任何藝術,若有人為的意識介入,也就不那麼精純了。譬如射箭,目的不再於射中靶心,而是將箭靶與自己融合,自己的「真心」才是重要˙˙˙˙˙˙˙˙的,是否射中箭靶則非首務

這讓我想起我的寫作問題。十幾年前,第一次為了抒發自我而開始敲鍵盤。那時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計畫或想望,也就只是純粹的想記錄下並抒發自己的情緒。首先,寫了幾千字的<黑心女人惡業十味>。接著一年後,受到二戰相關書籍影響,寫了<哈利卡納蘇斯回憶錄>。雖然,現在看來不但文筆奇差,故事也不怎麼吸引自已以外的讀者。

可是,就在那之後,我的短篇<魚丸妹妹>卻受到高中以及大學同窗的喜好。這超短篇作品,其實也僅是一種抒發、一種情感的直接表達罷了。到了大四,那時因為感情不順,三更半夜寫了幾篇抒懷文章貼在班級BBS上,雖然馬上刪掉,但隔天還是有位女同學跟我說寫得很好。

但自此後,我的寫作動力就逐漸消失,並在研究所時開始轉寫學術性文章。畢業後,雖有幾次寫作經驗,卻也不喜歡自己的作品。總覺得,是一種為了寫作而寫;為了博取他人注意而寫。

透過這本書,我決定重新審視自己並培養寫作能力。因為我感到寫作本身應該也是一種「無藝之藝」,應該能透過鍛鍊精進並達到人字合一無我的境界。雖然距離十萬小時很遠,但既然要走、既然選了寫作為工具,那就得走下去,哪怕達不到十萬小時亦然。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心得

偶然在臉書上看到朋友分享一則貼文,內容主張人生不可只依循「熱情」作決定。因為,一來依據熱情的決策通常不見得正確;二來很少有人真正知道自己的熱情是什麼;第三,熱情有時是做了才知道。

以毫無由來的熱情去決定人生方向,這種計畫多數以失敗收場。本書認為與其坐著想破頭,不如親身打造「原型」,快速嘗試、快速失敗,藉以修正並設計出適合自己的「生命」。

設計師並不會寄望第一次的設計就水到渠成。在現實世界中,設計師必須打造多個原型以求解決問題。人生亦如是。我們接受的教育告訴我們人生有最佳解,但事實是,人生並非選則了什麼就能獲得完美。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一書,提出了一套方法,幫助我們打造原型,追求不再焦慮茫然的生活。而我從中學到的,就是辨認「重力問題」與「船錨問題」,然後重擬方案。挑戰重力問題,由於帶有逆天的快感,很能激起行動力─然而確是一種禁不起現實衝擊的行動力。

我發現我面對的問題,多是此類。因此,本書告訴讀者不要去對抗自然和市場,那不是生命設計師的自主工作。這麼一想,我也如醍醐灌頂,決定放棄對抗重力問題。好在,不只是否是潛意識作用,我手邊早就有備案等著我。而這備案的可行性也相當高。

總之,要達到我的目的,方法不只一種。但我先前執著於最初的計畫,沒有意識到這方案是「重力問題」。於是我重新擬定問題,發現確實有一條可達成目的的路。

如果能早點意識到這點,就或許不用浪費那麼多時間了。

《地海古墓》讀後感

地海古墓
《地海巫師》的續作《地海古墓》。故事轉往卡耳格帝國的峨團島古墓。

她漸漸認識到「自由」的沈重。自由是重擔,對心靈而言是碩大無朋的奇特負荷,一點也不輕鬆。它不是白白贈與的禮物,而是一項選擇,且可能是艱難的選擇。自由之路是爬坡路,上接光明,但負重的旅者可能永遠到不了那個終點。

花了兩天迅速讀完《地海古墓》。一樣又是一部饒富哲理的奇幻小說。

故事時間點銜接《地海巫師》,但開頭的主角卻非格得,而是卡耳格帝國第一女祭司,名叫恬娜的十幾歲少女。女祭司如同現世的達賴喇嘛,死後經由轉世接續領導地位。因此,恬娜五歲時就被帶離父母,前往卡耳格帝國一個叫做「峨團」的島嶼,被授與「阿兒哈」之名。

Continue reading “《地海古墓》讀後感” »

《地海巫師》讀後感

地海巫師封面。
地海巫師,一本輕薄、敘事平穩卻帶有深刻意涵的好小說

今年第十九本書搞定。

其實我買了幾部人稱西方奇幻經典的小說,但認真看完的,說實話一部也沒。別說一部,連一本也沒。年初,趁著出版社重新發行地海六部曲時,砸下重金購入整套。不過也照例將其置於書架上養灰塵三個月後,才從精緻的書盒中抽出第一部《地海巫師》。

我很喜歡勒瑰恩的敘事方式與筆調。比起時下流行的輕小說,這類較嚴肅、沒有搞笑風格的奇幻小說比較適合我。而且光是閱讀《地海巫師》就能發現整個系列的世界觀是多麼有趣。在那兒,魔法雖有益於生活-例如一些航海咒、照明咒語,但你不能無限制地使用。法師們相信「一體制衡」的道理:世界有世界的平衡,若以魔法改變自然,終將影響另一處的自然。

故事的主角格得,一位在未來將成為大法師的年輕人,因自身的不成熟,憑藉自身天賦使用了禁忌咒語,召來了禍害、從靈界釋放了黑影。此後,他心性雖轉為謹慎,卻一直受到那黑影的糾纏。黑影跟隨他、想取代他,於是故事後半段的主題,便是格得與黑影之間的戰鬥。

日文版將書名譯為「影との戦い」,可說是開門見山的破梗。中文譯名較中規中矩,直譯為「地海巫師」。

黑影在整篇故事中,帶有深層的譬喻。書中並沒有仔細解釋黑影是什麼,甚至其與格得之間的戰鬥也極為簡單。勒瑰恩並沒有用大篇幅去描繪魔法對抗,例如格得在蟠多島對抗老龍時,也僅以文字帶過。他與那隻老龍,甚至是以對話的方式結束彼此之間的衝突。

所以,黑影並沒有和格得展開魔法大戰,只是相互追逐、接觸。所以,最終我也不太明瞭黑影到底代表什麼。

依據某位日本人寫的心得,格得最終與黑影融合,隱喻著一種「接受自己」的勇氣。這位日人也引述了歐吉安那句我很喜歡的話:

「一個人終有一天會知道他所前往的終點,但他如果不轉身,不回到起點,不把起點放入自己的存在之中,就不可能知道終點。假如他不想當一截在溪流中任憑溪水翻滾淹沒的樹枝,他就要變成溪流本身,完完整整的溪流,從源頭到大海。」

他認為黑影的意義是,人必須要接受過去的自己,不論過去的自己是如何醜陋。透過這種融合,格得再也無須懼怕黑影,達到了一種完整性。

我喜歡這種比喻。否定過去的自己,並不能帶給自己快樂。

以往,我因太天真單純而深受人際關係所害,讓自己陷入負面循環。我也因而透過徹底否定過去,而求取迎向未來的力量。然而,這世界畢竟是「一體制衡」的。為了活下去而採用的極端手法,其後遺症也將於未來瓜熟蒂落。雖然我在此之前就清楚了解這種副作用,但我仍然極力排斥面對真相。

近來,我發現我漸漸對生活失去樂趣。以前甚愛的古典音樂,早已不再反覆欣賞;對於空想、幻想的樂趣,也無形地將其排斥。我一頭鑽入現實,卻也忘記了真實。我追求著縹緲的目標,卻也無法樂在其中。這一切都非常不自然,一切都不平衡。後期,甚至把一些事物套在仇恨上,以為這樣更能加強動機。但結果是,一顆心仍浮盪於虛空,踏不到地,碰不到壁。

我與格得一樣,得展開一場與黑影的追逐戰,然後結束這一切苦痛的源頭。先從放下急促的步伐開始吧,回到十幾年前那種單純的童趣,正視這場因無謂的自尊而導致的惡果。

題外話,當初會下定決心去翻閱這本小說,是基於某種憤怒。然而,現在來看,這種憤怒似乎也帶有某種指引。我想冥冥之中確實有個一直導正我的力量,加上我略有些福慧,遂能看破迷障,重新來過。

《世界の傑作戦車》讀後感

《世界の傑作戦車》照片

今年讀完的第十五本書《世界の傑作戦車》。

這本勾起了十七年前的熱血回憶,那時剛接觸二戰,被浩大的戰車戰吸引,欲罷不能。然後還開啟了潘朵拉的盒子。

本書網羅作者在雜誌上的文章,其選擇的傑作戰車包括虎式、豹式還有不太熟悉的蘇聯與日本戰車等。

對於每一款戰車,作者介紹了其發展背景,型號沿革以及著名戰役。例如虎式的魏特曼、豹式的巴克曼等戰車英雄。當然也有蘇軍的兩位著名英雄,可是抱歉名字真的記不起來。XD

看完之後可以大致理解二戰主要國家的戰車發展過程,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爛到不行的日軍戰車(誤)。我覺得這本算是介於入門與中階之間。對於資深的戰車迷來說,可能沒有太多有用的資訊,但對於普遍的讀者來說,倒是不失樂趣。

內文沒有高深的技術,文筆也平易可讀。前面還有作者前往世界各地戰車博物館所拍攝的照片。不過這個時代,彩色照片大概不是什麼賣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