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紀錄片《雙面女弒親案》影評心得:稍微沉悶但仍具可看性

案情簡介

《雙面女弒親案》雖節奏些許沉悶,但對於不了解案情的觀眾,仍有可看性。

使用AI生成照片?

本案主角Jennifer Pan,越南裔。父母對她管教嚴格,希望她能成為藥劑師,光耀門楣。不過,Jennifer並不喜歡父母的束縛,有自己的想法,以及需要情感支持。她曾和同為亞裔的Daniel Wong交往,但被父母反對,迫不得已分手。可是Jennifer命沒有放棄,仍私下與Daniel往來。

Jennifer明顯不熱衷於學業,遭到退學。不過她仍偽造成績單與畢業證書,順利瞞過父母。最後,為了能和Daniel在一起,她不惜買兇弒親,再假裝成受害者。但此技倆還是被警方識破,涉案者皆被逮捕判刑。

評價心得

我之前曾在《X調查》中看過此案,因此於Netflix瀏覽到《雙面女弒親案》時,確實不感興趣。不過,另一部紀錄片《潛艇殺人事件》給我的經驗是,同一案件,會因敘事方法、素材不同,而有多樣呈現。因此我還是決定觀看此片,期待會有不同的啟發。畢竟,YT上的犯罪頻道,多半屬「解說式」;而正式記錄片,因涉及了實際採訪,屬「參與式」;兩方差異,或能帶給觀影者不同感受。

本片可分類為參與式紀錄片。製片者訪問了經手此案的調查員、受害者聯絡官、約克區警察局長等人,並搭配重演片段、偵訊影片,製作出1小時半的紀錄片。

整體的敘事方法平穩,沒有過多的花俏。受訪者僅針對案情,提供當時的想法與辦案方式,不像有些犯罪紀錄片會讓探員敘述自己的生平,增加亮點。《雙面女弒親案》的呈現方式,好處是能夠聚焦案情,但缺點就是讓人感到沉悶、想睡。

本片的訪問對象,除了少數核心人物的友人外,其他多是執法人員。或許是如此之故,讓整齣紀錄片偏向平穩,甚至沉悶。如果要製作與Youtube頻道不同的內容,就需要更多未曾揭露的訊息或採訪。製片者不太可能沒考量到這點,也許他們曾試圖採訪兇手或是倖存者,但遭到婉拒。畢竟,不可能有父親在經歷過這樣的事件後,還能在鏡頭前受訪。

網路評價

網路上評價不一,有人認為過於沉悶,且揭露的資訊不足,比不上YT犯罪頻道《JCS Criminal Psychology》對同一案件製作的影片;反之有人認為仍具可看性。

第二個負面評價是,結尾過於倉促,沒有交代更多細節。例如,本案中配判刑的人有四位,除了潘Jennifer Pan、黃志光(Daniel Wong)之外,還有Lenford Roy Crawford以及David Mylvaganam。片中雖有提到其他嫌犯,但卻沒有交代他們的背景以及下場。

事實上,根據網路上的資訊,Crawford和Mylvaganam也被判處無期徒刑,25年內不得假釋。其中,據加拿大多倫多星報(Toronto Star)2018年4月27日的報導,Crawford於2018年4月26日,在服刑的監獄中死亡;死因不明。

AI疑雲

有人發現《雙面女弒親案》有幾張Jennifer的照片,是由AI生成的。對此,有論點認為這很偷懶,應該使用演員。不過,本片確實有使用演員重演犯案過程,在IMDB上也能查到演員資料。

針對此議題,執行製片人Jeremy Grimaldi回應,並非使用AI生成。照片前景中確實是Jennifer本人,但背景則為了保護提供者而經過後製。真相是什麼,目前仍不得而知,或許要假以時日,才會有進展。

以AI生成照片當成素材,或許有損「真實性」,但從案件本身的角度,本片至少在事實呈現上,並無與目前所知相悖。就這一點,我個人並不給負面評價。但有些評論者認為,光是使用AI照,就足以打消觀看的念頭。

這是一個新議題,或許將來AI生成素材會在正式的紀錄片中大量採用,姑且讓我們觀察下去吧。

總結

平心而論,《雙面女弒親案》確實是一部標準的參與是紀錄片。至少看過的人,都能知道本案內容、經過。可是,對於要求更高,想知道更多細節的觀眾來說,本片就真的顯得乏味了。

如果你並不清楚本案,筆者推薦你去看這片;不過若想追求更刺激、驚悚,或是對本案已有了解的觀眾,那就不推薦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