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犯罪紀錄片《東京死劫:布萊克曼命案》:一樁命案、兩洋文化差異

紀錄片簡介

一名21歲的英國女子露西.布萊克曼前往東京打工,卻人間蒸發。露西的父親提姆(Tim)為了找回愛女,動身親赴日本,卻遇到了文化上的摩擦,使得他不得不採取自己的方法尋找女兒。

呈現方式

《東京死劫:布萊克曼命案》提供兩種角度的觀點:露西的父親提姆以及日本警方;另同時以次文化角度,提到一些日本女公關(ホステス)的職業內容。敘事方式為順序法,以時間先後講述本樁命案。使用的素材也是常見的專訪、當時的新聞片段以及重現片段。

紀錄片緣起

這部《東京死劫:布萊克曼命案》的導演為日本人山本兵衛。根據訪問,他之所以想以該案為主題,是因為看了英國記者Richard Lloyd Parry的著作《People Who Eat Darkness: The Fate of Lucie Blackman》。該書於2015年出版,加上當時也曾傳出美國電影公司買下拍攝本案的權利,形成一股熱潮,山本導演也跟風買了書來看,進而對本案燃起興趣。

由於山本導演曾留學紐約,對文化衝突非常感興趣。而此案也帶著英國與日本文化衝擊的味道,於是他便想以自己獨特的視角來描述本案。

《東京死劫:布萊克曼命案》的日文原題為《警視庁捜査一課 ルーシー.ブラックマン事件》

命案中的文化衝擊

日本雖看似以西洋文化為尊,但實際的社會狀況卻是長期以來就比較排外封閉。日本警方面對日本人的案件時,都有可能低調吃案,何況是外國人的案子。例如本網誌也曾提到的「尼崎事件」,警方多次以「不介入家庭紛爭」為由,錯失拯救數條生命的機會。

當露西的父親提姆來到日本時,就宛如黑船事件一樣,衝擊了日本警界的文化。片中提到,當他來日時,一位娶日本妻子的英國人告訴他,由於是外國人的案件,日本警方不會積極偵辦。於是,提姆打算以自己的方式督促日警。

除了招開記者會之外,他也上街頭貼尋人啟事。片中一段畫面在在凸顯了文化差異:一名警察告知提姆,貼尋人啟事要先申請;提姆對此不滿,表示絕不會撕下這些啟事,還伸出雙手要求警察逮捕他。

若看過不少Netflix上犯罪紀錄片,就知道貼尋人啟事這種舉動,在歐美國家似乎很自然,且不會有警察突然出現說不能亂貼。日本警方出面阻礙,從西方文化看似乎非常無理。

至於招開記者會、提供賞金、自己開設熱線,更是令日方不滿。不過,提姆之所以如此,乃因他擔心若媒體熱度過了,日警辦案就會鬆懈。山本導演表示,若從結果來看,提姆的行動或許是有助於破案的。而且,這也是另一個文化衝擊,畢竟很少有日本的父親會像提姆一樣大陣仗地採取行動。

仔細想想,或許真的如此吧。好像真的沒有日本的受害者家屬,會在辦案過程大肆行動,以此施壓警方。畢竟以日本講究整體秩序的文化中,挑戰警方可能反而招致不利。提姆能這樣做,除了他是外國人之外,也靠著當時的英國首相布萊爾關心,才得以持續督促日警。

紀錄片中的女公關(ホステス)酒場文化

露西之所以喪命,是應俱樂部客人邀約之故。山本導演表示,當初和英國的製作人聊過後,發現英國人對女公關不甚理解,誤以為類似賣春,讓英國媒體發了捲入黑幫等臆測性報導。我想這就是為何導演在《東京死劫:布萊克曼命案》中安排曾任外國人女公關的女子,特別提到她們並不從事性交易之故。

英國人不懂ホステス,乃文化所致。他們也許不理解,為何有男性願意花大錢只求純聊天。對台灣人來說,就沒那麼難懂了。不過若把女公關視為台灣的酒店女,似乎又不太對。日本的夜生活飲酒文化,大抵上可分為キャバクラ和クラブ。

キャバクラ是和製英語,結合了法語Cabaret和英文Club,提供的服務是由女性接待男性飲酒聊天。以前在キャバクラ工作女性也稱ホステス,近來多改用キャバ嬢。

クラブ就是英文的Club,一樣也是由女性接待男性,從業者稱為ホステス,即露西所從事的工作。不過,Club的和Cabaret Club其實有微妙的差異。根據網路上的資料,Club價格較高,有一位媽媽桑負責帶領女公關,管理與教授她們工作上的技巧。反之,Cabaret Club通常沒有媽媽桑,由資深的前輩或是稱為BOY的男性來指導。因此,在接客技巧上,Cabaret Club比較自由,女性可發揮各自的特質。

另,Club在氣氛上比較穩重、安靜;Cabaret Club則偏向炒熱氣氛。而由於價格與性質差異,一般的業務員、學生多在Cabaret Club消費;年齡較高的男性則偏好Club。

但無論何種,通常不提供性交易。日本這類酒場文化,在西方似乎並不常見,所以讓英國人誤以為露西從事性交易,也就無可避免。由於有這樣的文化差異,山本導演與Netflix才會透過《東京死劫:布萊克曼命案》來解釋。

然而,外國人是否能從事女公關?基本上是不行的。網路上可以查到,有些外國女性以「興行ビザ」的簽證在Club工作,但該簽證只允許演藝、舞蹈等活動,並不涵蓋擔任女招待。或許早年管制不嚴格的時代,可以用「興行ビザ」簽證工作,但隨著時代的推進,管制也許已益趨嚴格了。

但無論如何,露西可能連「興行ビザ」也沒,完全是打黑工。如果被警察發現,將會影響正常簽證,所以這些從事女公關的外國女性,發生事情時多半不願報警,也給了兇手鎖定她們的機會。

未觸及的命案議題:兇手是在日韓國人?

當警方抓到兇手織原城二時,日本網路上開始流傳他並非日本人,而是「在日韓國人」的說法。不過,對於在日韓國人議題一向敏感的日本媒體,隨即淡化是事,也未曾廣加宣傳。

反而是英國的泰唔士報,於2005年刊登報導,詳述了織原城二身為在日韓國人的背景。

織原城二原名金聖鐘,生於1952年的大阪,似乎曾使用過「星山聖鐘」這個假名。父親經營柏青哥店與不動產致富,但在金聖鐘17歲時客死香港,兩兄弟便繼承了父親龐大的地產。金聖鐘直到21歲時,才歸化日本籍,改名織原城二。

本片並未提及兇手的在日背景,其實也不意外。在日韓國人一向被視為少數人,若刻意提及可能有歧視之嫌。例如,當年很夯的《嫌寒流》作者山野車輪,就曾在該系列指出織原為在日韓國人,而被織原提告妨礙名譽。

判決結果是山野敗訴,因為他侵害了織原的隱私權。不過,東京地方法院也認為,面對社會重大案件的罪犯,公開其民族出身的利益,要高於不公開;而原本地方法院要求支付賠償80萬日幣,東京高等法院則減少至20萬日幣。

又一位英國女子死劫

2007年3月26,一名來日本擔任應英文教師的英國女子琳賽‧安‧霍克(Lindsay Ann Hawker)遭殺害。霍克的室友在25日發現她徹夜未歸後,立刻於隔日報警。日本警方反應迅速,立刻搜查霍克的物品,鎖定一位名叫市橋達也的日本人。

暫且不提市橋達也戲劇般的逃亡生活,日本警方在接獲報案後立刻出動,當日就前往市橋的住處逮人。這和當時露西的室友報案後,警方的反應有著天差地別。

當然,露西和琳賽的工作完全不同,警方自然不會先入為主認為,琳賽人際關係複雜云云。可是,本案發生於2007年,那時露西兇案雖已偵破,但仍等待法院審判。此時恰巧又有一名英國女子失蹤,以警方的立場,若不積極偵辦恐又會遭到質疑。這層背景,必然無形地督促警方採取行動。

但即便如此,兇手市橋達也在警方戒備下仍然脫逃,甚至跑去沖繩野外求生、自給自足,拖了兩年才被逮捕,這也確實讓日警顏面盡失。

布萊克曼命案相關書籍

除了前面提到英國記者的著作外,山本導演也讀了另一本由日本作家高尾昌司撰寫的《刑事たちの挽歌 警視庁捜査一課「ルーシー事件」》。片中當年承辦的日本警察,二十年不間斷前往露西陳屍之處弔唁,就是和高尾先生口中得知的。這本書也搶在紀錄片上映之前,推出了增補版,納進了更多內容。想對本案有更多了解的讀者,可作為參考。

紀錄片評價感想

整體來看,《東京死劫:布萊克曼命案》敘事節奏順暢、議題發人省思。且國人一向認為日本治安良好,日本國民對台友善,而喪失應有的防衛心理。事實上,不管哪一國的國民,都有好與壞,一廂情願將所有日本人視為好人,並不明智。無論到哪一國留學或打工,都需要注意自身安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