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紀錄片《非買不可:消費大陰謀》觀後感:主題有價值、但傳達方法不佳

《非買不可:消費大陰謀》想傳達的訊息很清楚,即揭發企業使用的骯髒賺錢手段。例如,將產品設計得很難維修、以不實標誌讓消費者安心、主動投入環保以控制與論等。這些內容網上文章已足,在此想探討另一層面:紀錄片本身呈現的方式。

若要分類,本片概可歸類為參與式,因為觀眾可看到許多受訪者針對同一主題,提供自己的看法與經驗;甚至能聽到製片者詢問受訪者。如果《非買不可:消費大陰謀》通片採用傳統呈現方式,對我來說或許較能接受。但本片卻加入了另一條敘事線,並輔以大量的動畫、特效畫面,當然還有鮮豔的色彩。這讓本片又具備了展演、詩意的特質。

這條敘事線以「AI助理」的樣態呈現。助理告訴觀眾,若要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就必須循著五個more的方式。當然,此方法與《邪教教主養成指引》一樣,不是鼓勵受眾真的去犯罪,而是讓受眾能清楚知曉這些手法。

而這種方式,有些老派的觀眾並不喜歡。IMDB的一些影評指出,AI助理不但多餘,而且還很出戲。因此,這些觀眾認為《非買不可:消費大陰謀》的目標受眾可能是非常年輕的世代吧。不過,至少這些觀眾對於本片想探討的主題,是予以肯定的。

我個人也是不喜歡AI助理的呈現方式。我寧可要一個單純的旁白,完全能取代AI語音的功能。而那些誇張的畫面,如從洗衣機內源源不絕噴出的衣服、推滿整個城市的垃圾,雖然某種程度上具有震撼效果,有助於加深觀眾的印象,但重複出現許多次,就顯得沉悶。

總之,我的感想和一些評論相同,即主題有探討價值,但傳達方式不佳。

塑膠回收議題

在《非買不可:消費大陰謀》的主題中,我最有興趣的是塑膠回收。片中有位化學家Jan Dell認為,所有塑膠都不能回收。看到這我著實一驚,事實上我們不都有廳過回收塑膠的再製品嗎?而且也聽過寶特瓶回收機,並將回收的寶特瓶製成環保布料。

在網路上google後,才了解到Jan Dell的意思應該不是技術上無法回收,而是因回收後的塑膠經濟效益低,以及回收流程、設備的缺乏,導致要做到字面上的「回收再利用」,是幾乎不可能的。

確實,經濟效益對回收事業很重要。若使用回收塑膠的成本,比生產新塑膠更高,那多數廠商必然會使用新塑膠。

而即便是台灣常聽到的寶特瓶回收紗,也可能被視為「不環保」。主因是寶特瓶商若將瓶子賣給飲料商,價格可能不好;但若賣給回收商,由於使用回收紗的商品價值都較高,所以回收商能支付高於飲料商的價格。如此,寶特瓶根本沒有進入所謂的「循環」,只不過是生產後直接回收,是一種疑似漂綠的行為。

寶特瓶PET因為可製成回收紗,利益較高;但其他PP、PS、HDPE、LDPE、ABS、PC,除了PP、ABS與PC外幾乎只有中等到低的價值,在回收經濟上不具效益,也就更有可能僅是讓消費者「感覺良好」而已。

無論如何,《非買不可:消費大陰謀》中Jan Dell的論點可能是極端,但對於塑膠回收,我們還是得認真執行,但期待也不要太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