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版《西線無戰事》中,有句啟人疑竇的台詞。
看過本劇的人,應該對劇末德國將軍弗里德里希(Friedrichs)的最後攻擊感到印象深刻。不過,我當下卻是疑惑不解。因為根據中文字幕,弗里德里希不是派了一個和平使節團去談判嗎?這台詞是否有問題?
回頭看那段,疑問又加深了。將軍先說派了使節團,下一句又在抱怨自己追求的是戰爭,絕不投降,一整個很精神分裂。
於是我再往前追溯,發現使節團代表艾爾茲伯格提交計畫的對象,是在柏林的總部,但弗里德里希本人卻身在前線。於是產生了一個矛盾:使節團應該是中央派的,弗里德里希只是軍團領導,不可能有權干涉外交。
原以為是翻譯問題,但確認英日字幕後,並無錯誤。那麼問題到底在哪呢?幾度思索後,突然意識到談判地點「貢比涅」可能是解題關鍵。
查了戰時地圖,一切迎刃而解。
德軍雖於1914年的攻勢中,將貢比涅納入領地,但電影的時間點為1918年,此時德軍戰線早已後退。而根據劇末那場攻勢,Friedrichs的軍團應該在最前線,才能搶在十幾分鐘內發起攻擊。於是,使節團要前往位於法軍領地貢比涅,勢必要越過德軍前線,而這又得經過弗里德里希的批准,或至少是同意放行。
所以,弗里德里希應該沒「派」使節團,而是授命不得不安排或放行火車通過前線,前往貢比涅。相對於艾爾茲伯格,弗里德里希並非實際人物。根據導演的說法,
靈感來自於真實發生的事情。也就是,確實有雙方的指揮官在停戰前刻意發動攻擊。例如,美軍的指揮官為了修正地圖上的戰線,或是為了回鄉後嬌其妻小父母而發動攻擊。
這個結局固然創新,但電影名稱可能得改為《西線即將停戰》。畢竟,原著中鮑默戰死於1918年10月,距離停戰尚有一個月;而且當天不見煙硝,軍團報告僅以「西線無戰事」一句話交代過去。
如果鮑默最後的生命跨越了停戰前後幾分鐘,那個意境就和「無戰事」有所落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