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紀錄片《全美緝兇 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全面了解本案的好片

本紀錄片以2013年發生於波士頓的恐怖攻擊為主題,採訪當時的執法人員如FBI、波士頓警察局長、警司(Superintendent)、聯邦檢察官,以及受害者、兇嫌友人與師長等,完整重現並回顧這樁震驚全美的案子。

《全美緝兇: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American Manhunt: The Boston Marathon Bombing)分為三集,第一集講述爆炸案發生的經過、警察如何抽絲剝繭找到嫌犯,以及公開嫌犯照片後帶來的影響。第二集講述兇嫌兩兄弟的背景,以及隨後犯下的殺警奪槍案、劫持車輛、最後在水鎮(Watertown)遭圍,其中一人死亡。第三集講述弟弟佐哈的成長背景,以及被逮捕的過程、司法審判的結果。

《全美緝兇: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一共三集,各集主題明確,前後編排連貫,是快速理解本案的絕佳紀錄片。

本片有幾個有趣的地方。

第一個是當警方掌握嫌犯兄弟的照片時,內部意見分成了兩派:局長主張立刻公布,便可透過民眾指認兇手;反觀FBI和檢察官,卻覺得應該暫時按下不表,避免兇手因曝光而走險。兩派各有道理,最後FBI與檢察官還是決定不公開。

警察局長相當不滿,但也只能聽令。隨後不久,傳出消息說,有媒體已掌握嫌犯照片,並準備公布。警察局長受訪時,覺得鬆了一口氣,但他也嚴肅的說,不是他們那派流出去的。無論如何,檢警決定搶先一步於媒體,召開記者會公布照片。

然而,就在照片公布後不久,一名警員遭殺害,配槍被奪。事後證明,兇手就是馬拉松炸彈兄弟。當主張公開照片的警察被問到,這是否和決定公布有關?局長並沒有直接承認,他認為無論公布照片與否,兇嫌都已經準備好繼續犯案。

其實這例子可以用來說明,世界上沒有絕對好的決策,做了之後也沒辦法後悔。與其不斷追究公布照片的利弊,眼下還是待補犯人比較要緊。而雖然佐哈落網,紀錄片也沒提到殺警案究竟是臨時起意還是原有計畫,故在此也很難斷定誰是誰非。

《全美緝兇 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另一個引起我關注的,是死刑問題。當看到佐哈被判死刑時,我內心不免疑問,美國不是大多數地方已無死刑了嗎?經查後,原來麻塞諸塞州雖無死刑,但佐哈是「聯邦」罪犯,故可執行死刑。前例是犯下聯邦大樓爆炸案(1995年)的麥克維(Timothy James McVeigh),他的注射死刑於2001年執行。

不過,紐約時報中文網2015年的一篇報導指出,多數的波士頓人並不主張判佐哈死刑。該報稱,波士頓的公共廣播電台WBUR的民調顯示,62%受訪者表示如果可以,希望能判佐哈無保釋終身監禁,僅27%民眾希望判死。更早,2013年9月《波士頓環球報》的民調也呈現類似結果,57%民眾覺得應判終身監禁,33%則支持死刑。在紀錄片中,受害者也說,佐哈必須被判終身監禁或死刑(而非唯一死刑),他才覺得正義有被伸張。麻塞諸塞州已於1984年廢除死刑,或許是這層原因,波士頓人並沒有激烈地主張死刑。

第三,本片訪問了一些穆斯林,傳達了美國穆斯林的處境。像是佐哈的朋友,小時候就曾經因穆斯林身分而被霸凌;波士頓地區伊斯蘭教的長老時常擔心,社會老是把恐怖份子與伊斯蘭結合在一起。納入這些部份的目的,應該是為了提醒觀影者,不要對伊斯蘭有刻板印象,而把所有教徒都當壞人。

綜合上述幾點,我蠻推薦《全美緝兇: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這部紀錄片。除了可以了解事件始末,也讓人開始反思社會上的一些偏見與歧視。當然,凶嫌之一的塔莫蘭因無法代表美國出賽,轉而憎恨美國,意圖報復;這樣的行為,有可能和其父嚴格指導並寄望他有關。塔莫蘭可能為了獲得父親認同,而苦練拳擊,但美國卻不准他作為奧運代表,也等於宣判他事業的死刑,更可能因此失去獲得父親認同的方法。否則,誠如他教練所說,即便不能打奧運,也是能走職業賽。

無論如何,本片都能在各個層面上,提供我們不少反思。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