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紀錄片《亞歷山大大帝:封神之路》影評心得:失焦的歷史紀錄片

作為一個曾經的亞歷山大迷,看到此片自然興奮。不過,看完整齣六集後,並不推薦。

《亞歷山大大帝:封神之路》整體評價並不高。筆者認為,或許是在敘事上無法凸顯「封神」之路所致。

歷史紀錄片本就有許多視角,像是人物性格側寫、古代文化描述等;亞歷山大的功績,不限於軍事,但軍事成就可能是多數人感興趣之處。亞歷山大一生中有四大戰役:格拉尼卡斯河會戰、伊蘇會戰、高加米拉會戰以及海達斯配河會戰。本紀錄呈現了前三場會戰,但敘事上總覺得粗糙。

撇除格拉尼卡斯河會戰,伊蘇會戰與高加米拉會戰,都是亞歷山大與大流士近距離交鋒的激烈會戰。以往,歷史書描述大流士貪生怕死,在自己處於危險下,就丟下全軍轉頭就走。

不過,本紀錄片開頭呈現的大流士,並非貪生怕死之人,反而勇於和亞歷山大對決。該片解釋伊蘇會戰時,大流士並非怕死逃跑,而是盡一個帝王職責:保全性命,維護帝國存續。

可是,在高加米拉會戰中,大流士再度如膝反射般地「逃跑」,這就說不通了。因為在高加米拉落敗,意味著喪失巴比倫,喪失了波斯威信。但大流士卻好似個NPC,只要符合條件,他就會做固定的行為。這種解釋,實在很難讓人信服。

固然大流士逃跑,幾乎是歷史定說,但在解釋上,僅依「王家職責」,稍嫌薄弱。但或許近代研究是如此呈現也說不定,只是我沒有更新而已。

我非服裝專業,故這部分是我個人的見解。

只能說,在《亞歷山大大帝:封神之路》飾演主角的Buck Braithwaite,其外型和我期待的有落差。我應該是受到早年閱讀經驗的影響,總覺得亞歷山大大帝應該更壯碩一點,頭髮應該是澎澎的金捲髮,臉部應該更堅硬(到一種神經質的地步)。

雖然,「年輕」是亞歷山大的要素,但片中呈現的太年輕,感覺像是一個迷惘的青少年。當然,在我想像中,亞歷山大固然有迷惘之時,但他應該展現出有點神性的偏執感,才比較匹配他所創下的偉業。

不過,這部分畢竟是個人偏見,僅供參考。

另外,馬札亞斯的外型與表情,不知為何讓我一直聯想到長鬍子的北村一輝。

整體來說,網路評論一面倒偏向負面。除了歷史敘事不精確,也有人覺得演員演技僵硬,無法展現每個角色的個性,以及遺漏了很多片段。

就遺漏片段而言,或許是非戰之罪。要在短短六集內呈現亞歷山大的所有面向,本就困難。加上《亞歷山大大帝:封神之路》又加入了考古內容,所以歷史部分更被壓縮。

我的看法是,若從副標題「封神之路」的角度切入,或許能減少些批評。片中一開始,亞歷山大對母親說她是宙斯之子一事,似乎帶有質疑。而這也是為何中段特別安排錫瓦阿蒙神廟之旅之故:它必須呼應開頭埋下的伏筆,讓亞歷山大在阿蒙神廟內確信自己真的是「阿蒙之子」。也因此,亞歷山大對戰爭的看法漸漸於托勒密等人脫節。

他要的,不是領土什麼的,而是一個更偉大的境界,成為統治世界的王,以符合他的神族血脈。所以,在他消滅阿契美尼德王朝後的種種事蹟,也就無需再呈現。因為在那時,他已登上神壇,也就完成了副標題「封神之路」。之後深入阿富汗、印度的故事,也就無需再述。

或因此故,才讓有些歷史迷覺得索然無味。當然啦,那個做作的阿蒙神殿祭司的旁白、波斯人的眼影、不怎麼精緻的戰爭畫面,也是《亞歷山大大帝:封神之路》這部片飽受批評之因。再加上置入了考古,多少讓觀眾分心,而忽略了副標題想強調的那種「是人是神?」的掙扎,也讓整齣紀錄片失了一些焦。

煩惱自己是否是宙斯(或阿蒙)之子的亞歷山大

總之,如果專心敘述亞歷山大的內心迷惘,那麼或許能增加本片的可看性。畢竟,我們以前了解亞歷山大的方式,一開始就設定他是偉人。如果本片能凸顯他對自我的懷疑,解釋他是如何擺脫困惑,從而踏上封神之路,成為世界之王,那麼我想評價也就不會麼差了。甚是可惜。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