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生活經濟學》觀後心得

《聰明生活經濟學》(Get Smart with Money)是一部在Netflix上架,關於理財的紀錄片。中文片名中雖有「經濟學」,但原題名則無;大改是因為我們老是把一些省錢的小撇步稱之為某某經濟學吧。

本片的內容在此不說,因為網路上已有其他詳細介紹的文章。但為了閱讀方便,在此還是做個小整理。製片者邀請了四位坊間理財達人,替四組人提供理財建議,希望能讓這些人擺脫財務困境。

這四組人包括:

Lindesay:服務業人員,月光族,外送愛好者,想從事藝術工作與加入生命保險卻不知如下手,此外也有心理問題。

Ariana:無業,卡債一族,欠學貸,喜愛購物。

Teez:職業球員,簽約時獲得一大筆錢,可惜已經花去大半。後因傷被釋出,目前無業,擔心家中失去經濟來源。

Kim & John:一家四口,John是家庭主夫,Kim是心理治療師;收入不錯,花費也高,沒有立即的經濟困難,但他們想提早退休,卻覺得難以辦到。

我在IMDb看了些評論後,發現了有趣的事。這部片正負評都有;負評的理由多為結局好像跟顧問們的建議無關。例如,Lindesay靠未婚夫,得以用便宜的價格加入保險;Teez成為擴充球員,獲得了週薪一萬美金的收入;Ariana獲得加薪。

說實話,我剛看完也有這種感覺,覺得理財顧問到底是來幹嘛的。例如,Teez的顧問要他投資股市,買進S&P 500指數;但這好像沒啥高深的學問,就跟我們這邊買台灣50一樣。

我想原因可能在於影片表現的手法。在中段,每組人都遇到了一些困難,感覺無法達到目標。但到了片尾,每個人的生活都改善了,於是乎我們很想弄清楚關鍵在哪。可是,觀眾似乎易於放大「外部因素」,而忽略這些人本身的改變。

觀眾們可能看到「喔,她獲得加薪了!」、「喔,她加入未婚夫公司提供的保險了」。但事實上,Ariana已還清很多卡債;Lindesay也開始了藝術工作,並戒了外送自己煮飯;Kim & John搬出大房子,找了間比較便宜的家,並學會節省食物以及在大買場採購:Teez終於開始買票,雖然他除了標普500外,又買了蘋果跟臉書(冏)。

尤其是股票。有在玩的人,可能覺得這沒啥麼啦,不就是去開戶,然後手機下單嗎?話雖如此,但對於沒投資經驗的人,第一步總是非常困難。尤其,Teez除了美式足球之外,幾乎什麼都不會。而且,他的顧問確實有建議他,一定要再積極找收入,並減少支出。

Teez後來向一些黑人青少年說,不要花錢去買什麼首飾、名牌用品,那些都不重要,把錢拿去投資才是有益的。畫面這時出現那群青少年穿的Nike球鞋,似乎意味他們未來可能的財務危機。

Lindesay不再叫外送,自己準備吃的,如果平時沒在下廚的人,那將是很大的挑戰。觀眾們可能忽略了這層因素,才會覺得好像沒搔到癢處吧。

基本上這四組人可分為兩類,Lindesay和Ariana的財務情況較危急;Teez和Kim夫妻短期無虞,但長期可慮(但Kim夫妻的狀況,仍比Teez好太多)。四組人均無理財知識,其中Teez除了美式足球外一無所知,Ariana甚至不知道貸款是須償還的。

由此反思我們自身的理財教育呢?似乎也非常不足。我也是到了快四十,才認真地學投資。期間有賺有賠,也曾荒廢不再買股。後來嘗試新的概念,才重新進入股市。雖然錯過了2020年後的多頭,跌入2022年的空頭,但幸好損失不大,並持續修正投資方法。

總之,與其說本片能給你立即的理財訣竅,倒不如說能夠激發你理財的意識。我想,製片的本意可能也是如此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