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福匡《上杉謙信》讀後感

說起上杉謙信,多數人的印象應該是身穿白袍,面容嚴肅,一生志於武略不近女色,同時篤信佛教,以義為依規,行大義之戰。然而,這樣的性格,真的能在戰國時代生存嗎?

今福匡撰寫,《上杉謙信 「義の武将」の激情と苦悩 》

撇開他本人,他的家臣吃這套嗎?又或者處於國境邊緣的國眾呢?現實的社會告訴我們,人者,以利合,以利散。只高舉道德的企業不可能長存。那麼,上杉謙信又能除外嗎?畢竟,他確實曾遭逢過國人眾的反叛。

我不太確定上杉謙信相關的中文書是否能解答這疑惑,但我認為直接看日文書應比較有用。恰巧,在日本Amazon一找,就發現一本以「上杉謙信並非義的武將」為宣傳的新書。

作者在序言中就點出,他認為現存的上杉謙信形象,實則為江戶時代的產物。那時為了對抗幕府採用的甲州流軍學,紀州德川家遂推廣以謙信為中心的「越後流軍學」與之抗衡。

於是,謙信給寺廟的祈願文(願文)就被拿出來套版型。像是「以義誅不義」云云,就是斷章取義後,用以塑造「義將」。

本書基本上是謙信的傳記。除了打破「義將」神話外,也可了解他的一生。由其是第四次川中島合戰後的發展。作者抱怨,,世人總忽略了謙信在第四次川中島合戰後的歷史。

個人覺得最有意思的,是作者透過古文書剖析謙信個性之處。他指出,古文書通常不會提到一人的性格,但謙信卻很直接地透過文字表達情緒。例如,他時常在書信中罵人「馬鹿者」,或是斥責家臣。家臣們也清楚主君的個性,懂得挑適當的時機稟告事情。

謙信自己也明瞭本身的缺點,證據是在他的祈願文中提到,希望自己能不要性急。這樣的謙信和影視作品中的呈現大異其趣。付帶一說,影視作品中,謙信身披白袍狀似僧人的外貌,基本上可能不近史實。因為在第四次川中島之戰時,他尚未出家。

開讀時的一個問題在於,我對關東三國的歷史不甚了解,有時讀起來頗如五里迷霧。好在之後另購入了月翔的《》,透過其簡單又近人的說明,對甲、相、越國的糾葛,有了粗略的概念。(Errr…好像忘了今川家)

對了,說到其他書籍,我同時還購入了《歷史勝利者的黑幕》。雖然對這本書評價不高但,但對照《上杉謙信》後,發現作者沒有提到臼井城之戰中的傳說人物「白井入道」。

《黑幕》一書把白井入道說成打敗謙信的天才軍師,照理說這樣重要的人物,應該要在謙信傳記中記上一筆。但《上杉謙信》中,卻無此人。上網google白井入道,卻發現維基百科的內容,幾乎和《黑幕》一書雷同。但就是找不到他出現在那一個史料中。山本堪助至少有《甲陽軍鑑》做為出處,雖說軍物記的真實性有待檢驗。一個能擊退上杉謙信的人,竟在戰後消聲匿跡,沒有被升為重臣,也無感状表揚其功。說起來也太離奇難解了。

或許由此之故,《上杉謙信》的作者就乾脆略過白井入道不提。畢竟這是一本強調以史料為底的翻案著作,若提不出白井入道的史料,倒不如刪去不談,以維持本書品質。

本書的優點,即是可以用不含傳說的視角,去了解上杉謙信。畢竟,我們對上杉謙信的了解,多半來自後人加油添醋的資料;而這也讓上杉謙信感覺不像是個真實的人。透過此書,能將他的實像,從霧中找回,讓他多了些人性與真實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