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執筆的書籍相當多,內容也就不免重複,常常可以在不同的著作內發現相同的故事或主張。
不過總而言之,也許這本自傳是最好的入口,畢竟他的在其他書中提到的事例,也多半來自於本書。
當然,即使看了很多卻無法從中獲得啟發,那也等於沒看。我從這本自傳中獲得以下啟示:
1. 沒經過試煉無法成長
京瓷當初毅然接下IBM的訂單,成了促進技術成長的契機。IBM當時便表明做他們的供應商是很辛苦的,但對京瓷來說卻是磨練技術的好機會。甚至更早京瓷供應松下絕緣陶瓷時,也是一樣的道理。松下對供應商一向標準嚴苛,京瓷以外的供應商也苦不堪言。稻盛雖不滿,但仍努力達到松下的要求。後來那些喊苦或是沒有繼續和松下合作的廠商,大多倒閉,京瓷反而存活下來。稻盛因此認為困難的挑戰才是提升技術的良機。
回想自己學習日文的過程,似乎也是如此不斷地挑戰自我。確實,若沒有外在考試的壓力,似乎也不會努力學習。考試的目的並非成績,而是以此作為提升自己能力的試煉。因此不接受挑戰,終究無法成長
2. 經濟成長的代價就是忙
每次京瓷有了新訂單、或是要開拓新市場時,稻盛的屬下就得忙得不可開支。所以,正所謂天下沒有簡單又好康的工作,要有收穫就得有付出。但有趣的是,美國人似乎很早就有不加班的文化。京瓷曾於1970年代併購了一家位於聖地牙哥的陶瓷工廠,但由於員工往往下班時間一到便準時離開,造成品質與交貨期的問題。
不知道超時工作是否是一般亞洲國家普遍的習慣呢?
3.利他之心
此乃佛教思維,也就是凡事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但這在商業上是否真的有效呢?書中提到推動移動電信業時的經驗,當時稻盛必須和其他業者劃分電信服務區域,但其他公司都覬覦人口眾多的首都圈,互不相讓。稻盛為了整體移動通信業的發展,不惜主動讓步,只拿下北海道、東北等地。
往後的發展不得而知,不過反正現在KDDI仍舊屹立,稻盛也被請去拯救破產的日本航空,想必當初的讓步所帶來的結果應該不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