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策略家:如果你的公司今天結束營業了,顧客會覺得惋惜嗎?哈佛商學院給創業家、老闆和總裁的EOP策略課
策略、戰略,這兩個詞彙若翻為英文皆為Strategy,但中文則給人兩種不同感覺。
在我就讀大學的時代,「策略」一詞帶有商業色彩,講的是企業的「策略」。至於戰略,毫無疑問地同時代的人都會聯想到軍事領域。不過,Strategy當戰略使用的時間也許比策略來的久吧?做為企業使用的策略,畢竟是現代工商社會的產物;而做為軍事組織的戰略,其歷史顯然要早於(企管所指稱的)策略。
本書並非大部頭作品,遣詞用字上也沒有生硬的學術味。這薄薄的一本書,究竟能對策略作多深入的探討呢?放眼書市,探討企業策略的書籍多如牛毛,內容也相當龐大。例如我大四修「策略管理」時所使用的「策略巡禮」,便有系統地向讀者介紹數種策略學派,但畢竟是偏學術的著作,非本科讀起來可能有些吃力。
這本「大策略家」就不同了。它並沒有探討學術上的各種流派,只搭配幾家公司的實際例子來解說「策略是什麼」。為不破壞讀者的興致,在此僅簡單介紹本書。
本書主張任何策略均來自一種「信念」。這種信念必須具體而不空泛,它是「策略輪」的中心,所有企業的活動均得以此信念為指引,就像北極星那樣。啊哈,這不就跟薄富爾的「總體戰略」一樣嗎?因此討論策略之前,企業必須弄清楚自己到底想站在市場的那個位置?或是究竟想提供什麼樣的服務給客戶?
另一個重點則是「超級經理人迷思」。本書回歸波特的五力分析,認為產業環境的影響大於單一個別經理人的能力。那些成功與高績效的經理人,其實只是發現了產業環境有改變的需求或空間。若產業五力僵硬缺乏彈性,那麼經理人能發揮的空間亦有限。
能掌握這兩個原則,也算是吸收到這本書的精華了。策略這東西,需要的不是一張書面文件,而是連續的執行與修正,多數的企業卻總以為只要開完會議決定方針後就完成了。但說到底,有好的策略卻無可實現的戰術,不也是空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