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那維克》觀後感:強國夾縫下的百姓視

整體來說,給7.5分/10分。

幾點感想:

平民觀點

女主角英格麗代表的,是一般挪威百姓。她並無特別的政治觀念,只不過在飯店工作,會說德文而已。德軍佔領飯店時,他選擇幫助滯留的英國代表,動機也僅出自於憐憫。反觀那英國領事,在小屋裡用言語刺激,想拉攏英格麗,說什麼若不幫忙就懷疑她資敵,又諷刺她跟德國領事的關係。

英格麗最後還是告知德軍,山上小屋有英國人。但觀眾並不會感到憤慨,因為她是為了救自己的小孩。男角Gunnar回家後,一開始還不能原諒妻子幫助德國,但片尾英法都撤軍後,他還是決定回到家人身邊。也許他在那時,感受到和妻子一樣的孤立無援吧。

但事後想想,如果英國領事很誠懇,沒那麼多算計的話,觀眾也許就無法同情英格麗了。故劇情安排,首重說服觀眾。

德軍

以前不知道在哪看過一個說法:德軍對北歐人都不錯(相較於斯拉夫人、波蘭人)。本片的德軍對待平民大致中規中矩,在隧道內遇到英格麗母子,還會主動帶他們返回那維克。

當然這和此時乃戰爭初期,有很大的關係。記得另一部片《被遺忘的戰役》,裡面的德軍就偏向殘暴。

這裡講的是平民,若對象是挪威軍,就顯得較嚴酷。但有趣的是,德軍竟然在山上陣地內,將挪威俘虜當作挑夫使用,負責搬運彈藥、補給以傷患。我還沒在西線或東線的電影中看過類似場景。

畢竟,一旦敵人來襲,德軍除了要應戰外,還要分心注意這些俘虜會不會脫逃或造反。這也許反映了初期,德軍在挪威兵力不足的事實。

斧鑿痕的反戰表現

男主角Gunnar趁盟軍反攻時脫逃,和一名法國士兵一同攻擊德軍陣地,解決了兩名機槍手。後來,其中一名機槍手似乎沒死,Gunnar衝上去將他翻過來,原來這位德軍打算抽出口袋家人的照片。Gunnar那時剛聽聞父親死訊,心繫家人,便對這位垂死的敵軍產生同情,說「你為什麼要來這裡?」

其實這還蠻老梗的,所以我沒什麼共鳴,就覺得是種騙眼淚的反戰操作。

搶灘諾曼第!啊…不是…

Gunnar參與了那維克反攻作戰,他和隊友要攻下周圍的山頭。這段畫面,總讓人覺得是不是在致敬諾曼第登陸。不過還是有差別啦,Gunnar他們的登陸艇順利搶灘,艙門打開時也沒有子彈飛來,直到攀上山坡前,大致上都是安全的。

攻勢進展到一半,Gunnar他們被德軍打退,一堆人往回跑。幸好那位少校對空鳴槍,才穩住士兵。我不記得長官講了什麼,反正Gunnar他們又打回去,解決掉一處機槍陣地,順利進入洞窟內,炸掉大砲。

老實說這片的戰爭畫面就普普,唯一的亮點應該是法軍軍服與頭盔吧?(XD)

抵抗62天!

片尾說,挪威抵抗希特勒62天,是當時支撐最久的一場戰役。我心想會不會太誇張,但下一秒就意識到,還真的沒錯。

沒錯,挪威抵抗德國達62天,還讓德軍一度撤出那維克,在1941年之前,可說是輝煌的戰果。1939年的波蘭戰役,德軍花了30幾天降服波蘭;那維克之後的西方戰役,德軍也僅耗費46天。

能夠拖延62天,挪威固然有其地理優勢,但像片中Sigurd Omdal少校等抗命不降的軍人,也功不可沒。固然最終挪威仍然投降了,但不代表這些反抗毫無用處。

結語

個人整體感覺,就是本片的平民視角很加分。尤其女主角英格麗,雖然和德軍合作,但也不能指責她什麼,畢竟某部分考量是飯店內其他人的安危,以及兒子的生命。戰爭時,或許多數人就如英格麗一樣,隨著情勢的變化做出許多不同的決定,影響了自己,也影響了歷史。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