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希特勒』 小感

不知是年紀大了還是被馴服了,我不太能夠堅持自己對某些事件的想法。總覺得如果能夠和大家想的一樣就好了。畢竟太奇妙的想法總是不被人接受,還會被強迫貼上怪胎的標籤。

不過有次在樓上書櫃翻閱先前購買的「破解希特勒」一書,在「譯序」中發現一段有趣的文字:「最令我欣慰的地方是,每當我發表新作的時候,幾乎全國對我一致口誅筆伐。可是後來大家居然同意了我的論點!」。作者哈夫納雖不具有正統歷史學科背景,但其歷史著作卻時常攻佔書市的排行榜。哈夫納的評價為「歷史與社會大眾的橋樑」,因為他能購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向民眾引介歷史,比起學術塔內的那些著作更受到歡迎。

上述的那段文字 反映出哈夫納的心境。也就是每當哈夫納提出一種看法時,相關人士變會加以抨擊,但到最後他們卻又認同哈夫納的見解。沒人支持自己的見解,是一種孤獨。這種孤獨會漸漸使人放棄思考。因為說出來又不見得有人懂,甚至遭來批評,傷害雙方的感情。

不過哈夫納終究是哈夫納,對自己的見解有著充分的自信,下筆亦鏗鏘有力。中文翻譯本內的註釋幾乎是「譯註」,而非作者註。以學術著作來看,書中那些大膽的推論幾乎沒有其他研究的支持,因此這些推論可能立論基礎非常薄弱。或許也是因為這樣,才讓歷史學界對他有所批判。

言歸正傳,這本「破解希特勒」把希特勒的生平分成了成就、功業、謬誤等部分加以探討。哈夫納認為希特勒會急於發動戰爭的原因之一在於,希特勒從來不考慮繼承者的問題,而想要在他有限的生命內實踐他的「政治綱領」。

他的政治綱領包括兩部分:一是「得意志民族的生存空間」、二是「猶太人問題」。這也是哈夫納認為當1941年底德軍進攻蘇聯失敗後,希特勒轉而致力於解決「猶太人問題」。因為希特勒的綱領中,就只有這兩個目標最優先。

另一方面,哈夫納認為希特勒在解決經濟問題上有其成就,但是在外交上的功業則完全是因為對手太弱之故。一般人認為德國在希特勒帶領下斯毀凡爾賽和約,但哈夫納指出,正是這個和約削弱了歐洲平衡:美國擁抱孤立政策,俄國也被阻絕在西方國家之外,奧兇帝國則徹底瓦解。

如此歐洲大陸能購壓制德國的只剩下法國與英國。但英國一直姑息德國,而法國自1923年佔領魯爾工業區一事失敗後,便意氣消沈。因此這樣的大環境下替希特勒的外交功業製造了相當好的環境。

因為沒時間寫整本書的分析,只能稍微簡介內容。不過哈夫納讓我再次確認一件事,對於自己的見解要有信心,而不是只求與大多數人的想法相同。如此,獲許未來在決策時,能更加有自信吧?

參與討論

1 則留言

  1. 與大多數人的想法一致,的確是比較輕鬆的作法。然而,一味追求眾人的認可,將會漸漸遠離真實的自我。一種觀點本來就不可能獲得所有人的支持,就算是希特勒政權或共產主義,底下仍有反動的思想存在。也正因為有反面的想法,這樣的論述過程才有意義。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不過,誠如你所說的,要有被當成「怪胎」的心理準備。我最近也發現一件事……其實自認為是怪胎的人還不少呢!呵呵。

    此外,「最令我欣慰的地方是,每當我發表新作的時候,幾乎全國對我一致口誅筆伐。可是後來大家居然同意了我的論點!」這句話我很喜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