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參謀本部的效用與界限」一文摘要

作者為片岡徹也,該文收錄在學研出版社「德國陸軍全史」一書。

作者先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何如此優秀又出名的德國參謀本部沒有替德國贏得兩次世界大戰?

令人感到意外的,德國參謀本部在1870年普法戰爭左右時,其地位並沒有像未來一次大戰時如此崇高。甚至有野史傳說,在普奧戰爭中,有某師長在接受命令時說出:「非常完美的指示,但不好意思,毛奇將軍到底是誰?」。

近代參謀本部需有兩種機能:第一、為了執行將來的作戰,徹底蒐集必須的情報。第二、替未來的作戰做出戰略性準備(知的な準備)。而德國參謀本部的原型,是起源十七世紀的後勤總部(兵站監部)。後勤總部負責選定、設計與建造軍隊的營宿,原本是臨時性的組織。1802,普魯士的von Massenbach對後勤總部提出組織改革,將後勤總部改為常設性的參謀本部。

過去的戰爭因為規模小,範圍小,因此依靠將軍一人便可掌握全局。但隨著科技與道路網絡的發展,戰爭規模變大,需要有縝密的計畫來配合。這任務並不是傳統貴族可以完全承擔的,因此需要一種專門的集團來處理。

最早參謀本部的先驅其實是法國,由Bourcet於1766年成立,不過終究沒有繼續發展。由於拿破崙戰爭後,各國軍隊只是拿來鎮壓革命用,對貴族軍官的要求首重忠誠心,而非智力。另外拿破崙戰爭與法國革命也造成不少人才損失,造成法軍只能以愛國熱情為基礎來作戰,而非智能上的學習。

(待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