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斷2秒間》讀書心得


決斷2秒間

這是一本論說性質的書,主旨為:潛意識的「薄片擷取」所主導的決策,有時可能比經過理性思考的決策來的好。但我們也必須認知到,有時這種潛意識決策反而讓我們陷入歧視以及偏見。因此,「真正成功的決策有賴於深思熟慮與直覺思維之間取得平衡」。

書中例子之一即是蓋提美術館(Getty Museum)所收藏的少年雕像。這雕像來自於一位藝術品交易商,宣稱是正港希臘時代的雕像。美術館先是用了科學的方式分析雕像的材質,花費一年的時間後確認這雕像為真品,砸下大錢買下來。可是同樣的雕像經過一群雕像專家鑑定後,反而認為是贗品。確實,有另一位地質學家指出,的確有可能透過特殊處理來做出「年代久遠」的效果。

這些專家沒有採用科學儀器,只靠著「直覺」來判斷真偽。例如雅典貝納基博物館(Benaki)館長狄利佛瑞雅斯(Delivorrias)判斷的依據竟是「心中立刻湧現一股直覺的排斥感」。對於這種現象,作者認為這些專家長年累月地研究各種雕像,已在潛意識中培養出一種「薄片擷取」的機能,能夠在短時間內依靠直覺下決策。你並不能在對雕像毫無理解的情況下做出判斷,可一旦你累積足夠的資訊後,直覺卻意外準確。

並不是說我們只要依靠直覺就好,只是過多的思考反而會影響決策。例如書中提到一項品嚐果醬的實驗。這實驗先是請專家們替44種草莓醬評分排名,然後再請一般大學生依靠直覺也替草莓醬排名。結果,專家們的排名與大學生的排名呈現0.55的相關性。但如果要求大學生們排名,並也寫下「依據」呢?結果,相關性竟然只有0.11。這實驗意味「反省思考會破壞一個人解決洞察力問題的能力」。

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瞭解到自己原本就是一個愛好直覺決策的人,就算是閱讀或是寫作也多半依靠感覺來走。可是一旦我開始採用科學或是顯意識去寫作、去閱讀,反而一整個卡住。我太計較每個句子該如何呈現了。但並不是說不能這樣想,而是應該相信自己從心中浮上來的那些字彙,就算第一次不好,也可以趁著改寫時修正。重點就是要相信自己的直覺。

所以,平時得大量閱讀書籍,讓潛意識產生所謂的薄片擷取效應,等到實際下筆時方可源源不絕。同樣的道理,在工作上的決策也可透過建立該機制來掃除對未知的恐懼。我必須回顧過去留下來的決策資料,藉此篩選出一套機制來面對各種狀況,也就不會每次遇到問題都心慌慌,腦茫茫。

葛拉威爾的書總是能給我很大的啟發,解決我的憂慮。例如《異數》以及《以小勝大》都指引了我新的方向。本書也不例外,值得買來保存,傳與後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