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會議》電影與小說

《七個會議》電影版,由實力演員野村萬齋飾演八角民夫

《七個會議》這部電影,改編自池井戶潤的同小說。原書約於2011年左右版,是將連載於電子新聞的專欄修編後推出紙本。2013年曾改編成電視劇,這裡要談的,是2019年的電影版。

我是先看過原著小說後,才去看電影版。感想要言之,即電影編劇重新賦予小說新的血肉,觀後餘韻更勝小說。以下舉出幾點電影與小說的差異,來說明為何我認為電影版比小說更有一觀的價值。

  • 敘事結構

《七個會議》小說版,採取POV的方式,類似告白、冰與火之歌。差別在於,告白的角色所講述的,雖是同一事件,但每個人闡述的內容不同;而兵與火之歌,雖說也是同一時空的歷史變化,但各自身處不同地點,各自有各自的細節。

但《七個會議》,卻是用各個POV,來帶引讀者揭露故事,而且彼此之間的敘事邏輯都能串連。這導致一個問題,每個POV的功能,只在接露事實,故事缺乏一個真正的主角,以及焦點。

所以,日本亞馬遜上有書評說,讀完之後少了些爽快感。我想,原因或許就在於缺少了一個主角之故。雖說,瞌睡八角是最後向媒體爆料的吹哨者,但他僅在開頭跟結尾登場,中間推理與查探的過程,幾乎都是由其他POV來做。

反之《七個會議》電影版則將焦點置於八角一人為主,原島與濱本二人為輔。這樣,讓觀眾更能聚焦於同一組人馬,了解他們努力探求真相的過程,也更有帶入感。但這樣,角色的戲分比重,就得和原著不一樣了。

  • 角色差異

兩者都看過的讀者,應該立刻能察覺原島萬二這個角色,有了明顯的不同。首先,原島雖然對業務會議有所恐懼,但在小說中表現地中規中矩,固然壓力讓胃不舒服,卻也沒膽卻或驚恐之貌。

但電影版一開始的業務會議中,飾演原島的及川光博,卻將這個角色詮釋地抗壓力差,滿臉驚恐,甚至頂不住壓力後嘔吐。要知道,在《七個會議》原著中原島可是接替坂戶,替公司掩蓋弊案的人。他甚至會對私下跑去東明科技的新田發怒。可是在電影版,反而成了畏畏縮縮之徒。甚至,聯絡螺六並回復訂單的人,也由原島換成八角。

會這樣改的原因,我想應該是為了讓觀眾將焦點放在八角身上。編劇的目的,應是壓縮其他POV,將敘事單純化。當然,其他POV倒也不是就此消失,而是戲份減少許多。例如,客服部的佐野,本來應該是實際探查工廠的人,在電影中卻簡單帶過。雖說他確實有查出可能的真相,但頂多被當成一個上層意圖隱瞞事實的犧牲者。

電影版中,原島的設定大幅更動,濱本更是竄升為主要女配角

所以,探查工廠的任務,就轉到原島和濱本身上了。原島從一個不想管事的膽小主管,轉變成勇於追求真相。而濱本,其形象和小說天差地別。

《七個會議》小說版中,濱本只是個在社內推行誠實甜甜圈的角色,他的故事頂多就是認清了心田的卑劣,以及替讀者上一堂簡單的創業課程而已。她只在她的POV,以及故事結尾中稍稍登場一下而已。根本上來說,有沒有她和能否揭發弊案,完全沒有干係。

可是在電影版,濱本的設定雖然相同,但省去了創設甜甜圈商店的過程;她甚至一轉為配角,和原島一起調查舞弊案。而甜甜圈在劇中,也成為了揭發北川和東明科技有所關聯的線索。甚至,當原島退縮時,濱本還扮演了激勵的角色,決意查明真相。

如此變更的原因,可能是為了提升女性在戲中的分量;也可能,當劇中把原島設定成較膽小時,需要另一個角色的刺激,才能合理解釋原島的轉變。當然,我們可以設計原島自己奮發想究明真相,但這需要更多的篇幅,又可能壓縮到八角的戲份。所以最好的選擇,或許就是安插濱本在旁吧。

如此,透過角色重塑,不但簡化了故事,也能讓觀眾更加入戲,更能聚焦。

  • 結局

小說與電影的結局,大致上並無差異。竄改數據的弊案,依舊上了媒體,造成東京建電的改組。然而,我覺得有兩個地方值得一書。

首先,是北川的結局。

《七個會議》電影版中,北川反而在御前會議後,主動向八角提供僅存的不良螺絲,並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懺悔。在事件落幕後,電影交代北川的後續,說他繼承父親的農場,正在開發可以食用的玫瑰花瓣。

反之在小說中,作者都有交代野宮、梨田的下場,卻獨漏北川。這很可能只是單純的遺漏,所以在電影版中,就有了補完的空間。這段新的橋段,也讓電影裡的北川,也比小說中的更帶了人性與人味。

另一點,劇末八角在接受國土交通省調查後,官員要他提供些見解,做為未來防弊的參考。八角說,日本的企業是以武士道的精神為底,重視組織大於個人,以組織存續為優先考量。雖說靠著這點,讓資源貧乏的島國日本存活了下來,並創造經濟奇蹟;但反之,卻也提供了舞弊、竄改資料的溫床,因為組織的存亡超越了個人道德。

這段明顯地,是藉由八角來批判日本企業現狀。原著中無此橋段,應是編劇自行改編的。而實際搜索書中文字,雖有22個「組織」出現,但和劇末八角的話無直接關係;「武士道」則是一個字都未曾出現。

電影將焦點放在八角身上,貫穿了整齣戲;劇末更透過他來帶出主旨。

此一增補,強化了小說較欠缺的主旨。在小說中,這些舞弊與竄改,多源自業績壓力,是屬於社內性質的;小說也無特別點出舞弊背後的文化因素。反之,電影版的這段,彷彿是替整個事件下結論,並提出批判。也許從小說的角度來看,並無特別提點主旨的必要性;但電影明確指出弊病根源,替觀眾總結了本片的主旨,以力道來說,確實更有感受。

最後建議,直接看《七個會議》電影版就好,真的有興趣有時間再去看小說。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